大量的研究表明,糖類替代物盡管比糖本身含有更少的能量,但是它們能夠造成各種代謝紊亂,比如增加糖尿病風險,也許正好相反,長期使用糖類替代物會導致體重增加。上周二最新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道人造甜味劑會模擬大腦的饑餓狀態,從而導致大量飲食以滿足其它器官的能量需求。
本研究是由來自悉尼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和Garvan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合作完成的。在他們的研究中,果蠅被喂食酵母和蔗糖或者通常用於低熱量食物的人造甜味劑三氯蔗糖。喂食了無糖飲食的果蠅在接下來的5天或者更長時間比喂食了糖類食物的果蠅要多消耗30%的能量。當將三氯蔗糖從食物中去除,無糖組的果蠅的能量消耗又會降到正常水平。
研究者使用一種被稱作喙延伸應答(PER)的方法來進行研究,這種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味覺測試,它能夠幫助判斷果蠅喜歡攝食某種特定的食物。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三氯蔗糖的消耗會導致果蠅更傾向於攝入真正的糖類。此外,研究者還通過記錄果蠅的味覺感受器電生理信號,發現延長三氯蔗糖的飲食時間似乎會增加昆蟲對糖類的敏感程度。基因組研究副教授Greg Neely在郵件中解釋道:"在持續攝入人造甜味劑後,動物能夠感受到更低濃度的糖類,也會吃更過的糖,並且在生理上有更強烈的反應"。
通過監測食欲和能量調節化合物如酶或神經遞質的表達及其效應,Neely和他的同事能夠勾勒出大腦中負責人造甜味劑誘導的饑餓效應的神經網絡。Neely說他們發現在大腦的獎勵中心甜味感覺與能量滿足被整合到了一塊。當甜味和能量失衡後,大腦會重新校準並且增加總能量的消耗。換句話說,當大腦隻檢測到甜味但是卻未檢測到實際的能量,它便會令糖類變得更加的可口,從而驅動了食物攝入量的增加。這些通路實際上是饑餓應答的一部分,它會使我們在饑餓的時候覺得食物更加的美味。
Neely的發現似乎並不僅僅局限於果蠅。他的團隊在小鼠身上重複了這些發現。齧齒類動物在攝入三氯蔗糖7天後,它們的食物攝入量增加了50%,這種現象部分是由被稱為神經肽Y的神經遞質所引起的。但是現在將這些結論應用到人身上還為時過早。
目前,合成糖類在某種程度上對代謝有害的證據越來越顯著。發表於2014年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報道人造甜味劑能夠改變小鼠和人腸道中微生物的類群從而促進了能量的吸收。最近的研究也發現了三氯蔗糖的攝取會損害人體處理正常糖類的能力。正如《科學美國人》今年早些時候報道的,過度食用甜的油膩的食物會改變大腦獎勵係統中的腦化學,從而驅使我們過量飲食。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知道人造甜味劑三氯蔗糖並不是完全無效的,這也驅使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人造甜味劑是如何影響我們人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