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對於部分兒童,病灶小範圍切除手術治療癲癇與大範圍切除同樣有效,而且避免了大範圍切除導致的功能和發育缺陷。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癲癇協會(AES)第66屆年會上。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兒童醫院腦研究所主席和神經科學中心主任Prasanna Jayakar博士說,“病灶切除即切除MRI所見的異常病灶,已被證實可控製大多數癲癇患者的發作;然而,當難治性癲癇患者MRI檢查結果正常時,處理就較為複雜。在核磁共振成像正常的癲癇兒童,手術範圍通常是根據功能異常來確定,多為彌散病灶,需整個腦葉或多個腦葉切除。雖然大範圍切除術可以更好地控製癲癇發作,但也可能涉及關鍵區域,增加功能受損的風險。”
要確定是否可以安全地避免大範圍切除, Jayakar博士和他的團隊建立了一種最低限度切除策略,稱為“功能病灶切除”,采用各種形式的綜合數據幫助確定功能異常“病灶核心”並將之切除。這種新技術早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表明,該方法不會損害患者預後。
“一般來說大多數中心相信,MRI正常的兒童需要進行大範圍切除以控製癲癇發作,”他說。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在MRI正常兒童患者群中進行限製性切除的報告。”
研究人員報告了2005年至2011年間25名MRI陰性、頑固性部分性癲癇兒童在邁阿密兒童醫院接受病灶皮質切除術的預後。確定致癇區的方法包括3維腦電圖(EEG)定位、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使用共同注冊軟件的侵入性腦電圖數據。
結果表明:7例I型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有3例術後無癲癇發作(43%),12例II型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兒童有7例術後無癲癇發作(58%),6例輕度皮質發育畸形的兒童有3例(50%)術後無癲癇發作。
7例患者切除完整,18例切除不完整。但是,結局與切除完整性無關,小範圍切除並沒有使預後惡化。
癲癇專家Sanjeev Kothare博士認為,功能病灶切除的概念確實還處在早期階段,但這種方法的潛力激發了我們的興趣。
“截至目前,小範圍切除並不好,因為我們相信,為防止癲癇發作應切除整個致癇灶,但小範圍切除這種方法可以用於特定的病例,” 波士頓兒童醫院資深癲癇專家、馬薩諸塞州哈佛醫學院副教授Kothare博士說。
“如果在其他中心和大型患者係列中得到證實,這將意味著,最小程度切除癲癇發作區可能有助於減少發作負擔、提高生活質量,避免腦皮質不可逆損害和功能不可逆喪失,如視覺、語言、運動和記憶能力的喪失。”
原文標題:Minimal Resection Effective for Some Patients With Epilepsy.Medscape.Jan 0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