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論壇網訊 (駐地記者 孫國根 通訊員 吳禕緯)6月21日,由上海市政府投資2100多萬元、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領銜的上海市公共衛生體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示範性項目——視力低下人群綜合幹預正式啟動,該項目將至2017年12月31日3年內,聯合下屬的社區衛生中心和社區街道,為上海市30萬人群提供免費的眼部篩查服務,包括免費培訓篩查人員、免費提供低視力患者助視器和視覺訓練方法,免費給予弱視訓練軟件,同時指導訓練方法,免費給予高度近視患者治療意見,為3萬至3.5視力低下人群提供視功能綜合幹預及改善服務,明顯提高上海地區視力低下患者的視功能改善率。
上海市公共衛生體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示範性項目——視力低下人群綜合幹預啟動七方簽約場景(吳嘉拍攝)
據悉,該項目已於2015年先期投入128萬元,在上海市靜安區率先推進,並相繼在徐彙、普陀、楊浦和閔行四個區內建立低視力康複網絡。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現有居委會13個,常住人口61358人,其中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20438人,2015年,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本街道65至70歲老人進行建卡視力檢查,建卡率達95%;對轄區內各中小學生實現全覆蓋視力篩查;深入社區,白內障術後隨訪率高達100%。另據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眼科主任吳良成主任醫師介紹,去年該院已對轄區內11600人作了眼科篩查,其中5200名學齡前兒童篩查後發現48人次屬視力低下;4個街道3000名社區老人中有430人進入視力低下人群(含盲人),對其中220人進行了手術矯正; 3400名初中生、高中生篩查後沒發現視力低下者。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視力殘疾患者為1233萬,約占總人口的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視力殘疾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據粗略估計,上海市約有300萬視力低下人群(視力殘疾20萬, 高度近視230萬,弱視50萬)。我國4億近視中30%是高度近視,其中高度近視占視力殘疾患者的14.77%,是我國成年人視力殘疾最常見原因;目前我國弱視患病率2~4 % ,約30%未予及時治療,80%有康複需求的低視力者還難以獲得康複服務。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孫興懷教授指出,視力低下是指低視力、弱視和高度近視(包括視力殘疾)等3類人群;視力殘疾是指經過手術、藥物等治療和屈光矯正後仍有視功能的損害,雙眼中好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0.3,或雖然視力比較好,但視野明顯縮小,視野半徑小於10°的患者,包括低視力和盲。視力殘疾者不僅影響自身的正常工作、學習,而且重度視力殘疾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
研究發現,視覺發育的早期,視皮質具有高度可塑性,神經生物學理論也支持早期幹預可以改善視覺功能。因此早期篩查很重要。專家指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還將告訴市民,白內障雖可通過手術重現光明,但有些因全身疾病等原因不能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或現有的醫療手段已無法使視力得到進一步恢複的其他眼病患者,低視力康複將是唯一可能提高這部分視力低下病人生活質量的方法。低視力康複是指向低視力患者提供合適的助視器,並通過適當的訓練,使其能熟練掌握助視器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殘存的有用視力,看到原來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東西,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目前提供給低視力患者使用的助視器主要包括光學助視器、電子助視器和非光學輔助設備等三類。如對視力殘疾兒童早期進行視覺康複治療可促進視功能的改善,康複治療較成年人更為迫切和重要。對於重度視力殘疾兒童,許多醫生認為已不可治療,但仍有可能通過低視力助視器的幫助和訓練,提高視力,使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改善。
孫興懷強調,希望通過該項目對上海市30萬人群進行視力篩查摸底,初步估計這類視力低下人群約在10%左右,收集得到的低視力人群數據將為國家製定公共衛生策略提供參考,同時,該項目還將對不同類型的視力低下人群提出合理幹預的有效方法,為今後建立市級醫院、區中心醫院、社區醫院三級防治體係、建立低視力綜合幹預網絡建設的國家標準提供參考,形成具有特色的低視力人群綜合幹預工作流程和康複訓練路徑的“上海模式”,並期望向全市乃至全國推廣,讓更多的低視力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