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在內科重症監護病房(MICU)實施一項質量改善項目發現,減少強化鎮靜治療有助於縮短接受機械通氣患者的譫妄持續時間,提高其康複水平及活動功能,且與住院時間縮短相關。相關論文發表在《物理醫學和康複文獻》[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0,91(4):536] 。
該前瞻性研究共納入57例接受機械輔助通氣4天以上的MICU患者。成立多學科綜合小組,重點減少強化鎮靜治療,並根據新的會診製度,提高MICU專科醫師和職業治療師的水平。
與項目實施前相比,苯二氮卓類藥物的用量顯著減少(用藥天數占MICU住院時間的比例分別為50%和25%,P=0.002),每日鎮靜劑中位用量減少 [ 咪達唑侖類藥物分別為47 mg和15 mg(P=0.09),嗎啡類藥物分別為71 mg和24 mg(P=0.01)]。患者鎮靜狀態和譫妄狀態均有改善 [ 覺醒時間分別占全天的30%和67%(P<0.001),無譫妄時間分別占21%和53%(P=0.003)]。
項目實施前後,患者接受中位康複治療的次數分別為1次和7次(P<0.001),功能性活動能力增強(接受坐位或更大幅度活動性康複治療者分別占56%和78%,P=0.03)。患者入住MICU和住院時間分別比其他MICU內患者少2.1天和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