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底腫瘤手術中的應用

作者:成都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 顧建文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0-04-06

  顱底腫瘤鑒於其位置深,又與鄰周重要血管神經和顱底的不規則骨結構關係密切,給手術中的顯露,腫瘤的分離、切除,帶來很大困難,手術中極易造成腫瘤殘留或損傷周圍重要神經血管引起術後嚴重的並發症。與其手術治療相關的顱底應用解剖、手術入路選擇以及手術技巧等一直是神經外科領域研究的前沿。 因此,手術前充分了解顱底腫瘤生長侵犯範圍以及與周圍血管的關係,合理選擇手術入路,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頭顱三維螺旋CT血管造影(3D-SCTA)及圖像重建技術已逐漸應用於臨床。

  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與三維圖像重建技術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采用螺旋CT機,AW工作站,/軟件。對比劑為Omnipaque,經高壓注射泵由肘前靜脈注入,速度2.5~3.0ml/s,總量80~120ml,延遲15~20s後掃描。球管電壓120kV,電流180mA。螺距為3.5(半頭模式),層厚1mm或2mm,掃描範圍為55mm,由枕骨大孔水平至下向上掃描,包括腫瘤上緣和鄰近大血管。經局域網將數據傳送至/工作站。采用表麵遮蓋法(shade surface display, SSD)、偽彩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三維圖像,調整閾值使腫瘤、血管、顱骨達到較佳顯示。同時對3D圖像進行旋轉、切割、相關測量,以求從各角度顯示腫瘤與鄰周血管、顱底結構的三維關係。對3D圖像進行腫瘤、血管、顱骨塗以偽彩SSD再處理,神經外科醫師結合顱底腫瘤具體生長或侵犯範圍和手術者要求,對3D圖形進行旋轉、切割及相關測量,模擬最佳手術入路。 顱底腫瘤起源於顱底的骨質、腦膜、神經、血管、腺體及胚胎殘餘組織,腫瘤可以侵入顱內,壓迫腦組織及顱神經,也可同時向顱外生長,突入鼻竇、咽部或眶內。顱底腫瘤手術關鍵在於手術前手術者對腫瘤正確的定性和定位、合理的手術入路的選擇以及嫻熟的顯微外科技術。近30年顱底神經外科得以迅速發展,除了顯微技術廣泛應用和神經應用解剖深入研究外,神經影像學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維重建技術,可以提供更完善、全麵的病變信息,已經在腦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的診治中應用價值得到逐漸體現。因較CT、MRI、DSA具有獨特的顯示顱底立體結構、骨質受侵犯情況和模擬手術入路等優點,3D-SCTA在顱底腫瘤的診治中應用價值逐步在臨床得到認識。 

  與MRI、MRA、DSA比較3D-SCTA具有無創性、費用低、快速簡便、三維圖像等特點,特別可提供骨性結構解剖學細節,所以對顱底腫瘤更具應用價值,同時可顯示腫瘤及毗鄰血管和周圍組織結構三維關係。同時可以進行三維重建圖像的旋轉、切割,可測量腫瘤的距離、角度、體積等數據。必須指出3D-SCTA提供了非常直觀的三維圖像,但是高清晰的二維原始信號采集才是三維重建圖像成功的基礎,在三維重建過程中存在著原始信息的轉換和損失。而傳統的MRI、MRA、DSA的二維圖像在顯示腫瘤內部結構、小血管顯影、動靜脈的連續顯示和低血供腫瘤顯示等方麵具有各自的優勢。故3D-SCTA作為傳統二維圖像的補充,而非替代。 

  3D-SCTA圖像較好地顯示了顱底腫瘤與毗鄰血管、顱骨的三維關係,並且通過3D圖像角度改變,測量腫瘤體積和侵犯的範圍,骨質嚴重破壞,為手術前腫瘤切除注意點和腫瘤切除後顱底重建,防止手術後腦脊液漏提供了翔實的依據。顱底腫瘤位置深在,為了減少腦組織的牽拉所造成神經血管,良好的手術暴露成為顱底手術的關鍵之一。臨床醫師手術前可以通過3D-SCTA 圖像模擬多種手術入路,采用編輯、旋轉、切割等方式模擬開顱、切除腫瘤等過程,有助於評估手術風險和難度,提高了顱底腫瘤手術的安全性。有助於改變以往臨床醫師隻能根據CT、 MRA、DSA等二維圖像判斷顱底腫瘤與血管、顱骨的空間關係,這種判斷受個人經驗影響大、精確度差,減少了手術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內窺鏡與血管、神經走形的“橫行”誤操作。

  3D-SCTA對顱底腫瘤術前手術入路的選擇、手術風險評估、模擬手術、腫瘤與顱骨、血管和神經的三維直觀顯示等方麵尤其獨到的應用價值。但是,3D-SCTA尚有諸多不足及限製,由於人為因素,圖像重建軟件的不足,所以仍存在著圖像空間分辨率低、顱骨偽影、軟組織成像差等欠缺,有待於成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字:顱底腫瘤,三維螺旋CT,血管造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