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旨在了解福州市醫用診斷X射線攝影機攝影所致受檢者的入射體表劑量(ESD)水平。研究指出,DR機和CR機攝影致受檢者ESD低於普通X射線機,普及DR機與CR機有利於降低受檢者受照劑量。該文發表在2015年第06期《中國職業醫學》雜誌上。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2014年選擇福州市38家不同級別醫院經影像質量控製檢測合格的52台醫用診斷X射線攝影機,攝影體位包括頭顱、胸部、腰椎和胸椎的正位與側位,以標準水模體模擬成人受檢者,將熱釋光劑量計布放於標準水模體的照射野中央位置,用正常臨床投照條件曝光進行ESD檢測。
結果顯示, X射線攝影所致受檢者的ESD為0.35~17.90 m Gy,其中胸部正位攝影體位最低,為(0.35±0.03)m Gy,腰椎側位攝影體位最高,為(17.90±1.26)m Gy。8種攝影體位X射線攝影機攝影所致受檢者ESD均分別低於GB 16348—2010《醫用X射線診斷受檢者放射衛生防護標準》推薦的相同體位典型成年受檢者X射線攝影的劑量指導水平。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係統(DR機)和計算機X射線攝影係統(CR機)所致受檢者ESD在頭顱、腰椎、胸椎的正位和側位體位分別低於普通X射線機(P<0.05);DR機和CR機所致受檢者ESD在頭顱、腰椎、胸椎的正位和側位體位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3種X射線攝影機在胸部正位和側位所致受檢者ESD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