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之路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 馬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4-26

  約10%~15%的缺血性卒中由ICAD所致。與顱外血管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相比,人們對前者的自然病程和最佳治療窗知之甚少。回顧其臨床研究之路,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此類疾病。 

ICAD藥物治療臨床研究

  據不同文獻報道,ICAD患者年卒中發生率為3%~15%,每年複發風險高達15%~17%。既往多項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對於ICAD的控製,華法林療效優於阿司匹林。 

  然而,2005年的一項有關華法林與阿司匹林對於ICAD療效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在平均1.8年的隨訪中,華法林治療組缺血性卒中、腦出血或非卒中性血管性死亡的發生率為21.8%,而阿司匹林治療組為22.1%。嚴重出血的發生率在華法林治療組為8.3%,阿司匹林治療組為3.2%。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發生率在華法林治療組為7.3%,阿司匹林治療組為3.2%。該研究在納入569例患者後提前終止並得出結論。 

  研究提示,對於該類患者,華法林療效並不優於阿司匹林,反而顯著增加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對於ICAD患者,醫生應推薦使用阿司匹林而非華法林。 

ICAD血管內治療臨床研究 

  隨著血管內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許多學者對於ICAD的血管內治療進行了探索。從最初的單純血管成形術到支架輔助血管成形術,從借鑒冠脈支架到針對顱內血管特點專門設計的支架,血管內治療成功率愈來愈高。研究者發現,部分ICAD患者可從血管內治療中獲益。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至2006年初,已發表的前瞻性或回顧性評價顱內血管成形或支架輔助血管成形術治療症狀性ICAD效果的文獻共79篇,約納入患者2千例,從不同角度對顱內血管成形或支架輔助血管成形術治療症狀性IC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對上述文獻數據的薈萃分析顯示,對於ICAD的治療,血管成形術或支架輔助血管成形術圍手術期(術後30天內)的卒中發生率為7.95%,死亡率為3.4%;卒中或死亡率為9.5%;腹股溝血腫及動脈夾層等並發症發生率為9.88%。 

  此外,在具有1年隨訪資料的文獻中,血管內治療後的卒中或死亡發生率為5.6%。部分研究結果如下。 

SSYLVIA研究該研究是一項針對椎動脈和其他ICAD支架治療的臨床試驗,采用一種新型球囊擴張顱內血管支架係統。 

  顱內動脈支架治療組的圍手術期30天內無患者死亡,30天內卒中發生率為6.6%;隨訪6個月的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再狹窄(狹窄程度>50%)發生率為32.4%,但大多為無症狀性再狹窄。 

GESICA研究該研究是一項針對症狀性ICAD最佳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研究對象為102例症狀性ICAD(狹窄程度>50%)患者。在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療的2年(平均隨訪時間為23.4個月)隨訪期間,患者的狹窄相關區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發生率為38.2%。 

  研究中28例藥物治療效果欠佳者接受了血管內治療,圍手術期死亡及卒中發生率為14.2%,在平均隨訪的19.5個月內,TIA或缺血性卒中發生率僅為7.1%。 

WINSPAN研究該研究評價了近年新上市的顱內自膨式支架係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結果表明,圍手術期30天內的狹窄相關側卒中及死亡發生率為4.5%,6個月內的卒中及死亡發生率為7.0%,而圍手術期重大神經係統並發症發生率為6.1%。 

指南建議基於上述研究結果,2009年美國心髒學會(AHA)關於顱內血管介入治療指南指出,對於顱內動脈狹窄程度>70%的ICAD患者,在單純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臨床醫生可考慮予以血管內治療(Ⅱ級推薦,C類證據)。 

小結

  盡管血管成形術在治療症狀性ICAD方麵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技術路線上也在日臻完善,但是否能夠成為症狀性ICAD的最佳治療方式,目前尚缺乏強有力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支持。 

  此外,眾多研究的報告和評價方法存在很大差異,這使得不同研究間的可比性較差,目前上述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關於血管成形術和支架輔助血管成形術治療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報告標準》已於2009年5月發表於《Stroke》雜誌。 

  我們期待著更加嚴謹和標準的臨床研究結果的產生,希望它們能夠為臨床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指導。

關鍵字:顱內動脈狹窄,臨床研究,神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