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CEA與CAS之爭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 焦力群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07-08

  圖1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卒中、死亡或術中心梗

  圖2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任何卒中

  圖3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卒中或死亡

  圖4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致殘性卒中或死亡

  圖5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全因死亡

  圖6 ICSS研究預後結果之任何卒中或術中死亡

相關研究:從CREST到ICSS

  在今年2月份美國召開的國際卒中大會(ISC)上,備受矚目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置入支架血運重建(CREST)研究終於發布了初步試驗結果。

  該項隨機臨床試驗共納入117個醫學中心的2502例頸動脈狹窄患者,結果顯示,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治療的患者主要複合終點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心梗)和死亡]發生率分別為6.8% 和7.2%,盡管CEA組在數字上占優,但並無顯著差異,且這一結果並不隨症狀有無或性別而變。具體分析顯示,術後30天內CEA較CAS更安全,卒中發生率分別為2.3%和4.1%,而心梗發生率則CAS組較低,兩組分別為2.3%和1.1%;另外,不同年齡間存在治療安全性差異,70歲以下患者更宜行CAS治療,而70歲以上高齡患者選擇CEA則更為優越。

  相比北美試驗結果,歐洲情況如何呢?5月底召開的歐洲卒中會議(ESC)上公布的國際頸動脈支架研究(ICSS)試驗數據給出了似乎不太一致的結果。ICSS是一項納入1713例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旨在對比CEA與CAS對頸動脈狹窄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CEA組複合終點事件(卒中、心梗和死亡)發生率為5.2%,CAS組則達8.5%,存在顯著差異(圖1-6)。

  從CREST到ICSS,我們獲得怎樣的信息?對於頸動脈狹窄,我們又該做出怎樣的臨床決策呢?

臨床經驗積累改善患者預後

  從CEA與CAS對照試驗之初,到現在的CREST和ICSS試驗,參與研究的中心和操作醫生的資質越來越被研究者重視,早期的高危患者保護裝置下支架術和內膜切除術隨機對照(SAPPHIRE)研究及CEA和CAS治療有症狀的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療效比較(EVA-3S)研究都曾經因為醫生經驗不足,直接導致試驗結果的偏倚。而ICSS規定手術操作者應具備每年10例以上、總數50例以上的手術經驗等附加條件,CREST更是在類似資質認定基礎上,專門對1500餘例治療病例進行了前期試驗,嚴密監測並及時終止並發症發生率較高的中心或手術醫生。

  相對於成熟的CEA技術,CAS通過多個臨床對照試驗得到了極大發展,SAPPHIRE、EVA-3S、SPACE及CREST研究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1.9%、9.6%、6.92%及4.1%,CAS學習曲線逐漸上升到令人滿意的平台。

心梗:CEA組發生率較高

  數個臨床試驗中CEA較高的心梗發生率都無法回避。CREST研究中,CEA組心梗發生率(2.3%)兩倍於CAS組(1.1%),成為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SAPPHIRE試驗中CEA組心梗發生率更是高達6.1%,究其原因可能在於手術創傷較CAS更大,也在於CAS圍手術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長期聯合應用,而CEA隻在短期內單用其中一種藥物。這也提示我們,即便是手術患者,也應考慮多發血管病變可能,術前和術後應對心髒事件予以關注。

小卒中:CAS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已完成的對照試驗中,CAS整體處於劣勢,其主要原因在於術後小卒中的發作,幾乎每項研究都證實CAS小卒中發生率偏高。

  在CREST研究中,CAS術後小卒中發生率(2.9%)兩倍於CEA(1.4%);ICSS研究中則分別為4.1%(CEA)和7.7%(CAS),尤其在亞組分析中,應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MRI-DWI)技術對新發梗死進行監測表明,術後3天內,CAS組50%的病例和CEA組中17%的病例出現DWI新發梗死灶,也就是說,CAS後新發梗死發生率是CEA3倍,盡管大多數是臨床無症狀的梗死,但症狀性DWI新發病灶CAS組同樣3倍於CEA組。

治療方式選擇:量體裁衣

  CEA與CAS對照試驗發展至今已十年,曆經近十個臨床試驗,醫生們的焦點已經從哪一種是最好的治療,轉移到哪些患者適合何種治療。CREST試驗表明,患者臨床預後在不同治療組與年齡密切相關,對於70歲以下患者更適宜行支架置入治療,而對於70歲以上患者,血管迂曲等因素導致CAS術中和術後更多的卒中發生,因此選擇CEA更適宜。類似結果在ICSS中也得以證實,對於70歲以下患者,兩種治療沒有顯著差異,而對於70歲以上患者,CEA明顯占優。另外,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狹窄患者更適宜接受CEA治療,對於中度狹窄患者,兩種療法無太多差異,這也提示CAS作為血管內幹預手段,通過病變時還是具有一定風險的。

總結:CAS並非對CEA的威脅,而是最好的補充

  回顧CEA與CAS十年之爭,哪一種治療更好,我們並未獲得最終結論。相反,其爭論似乎愈演愈烈,不同試驗發出了不同的聲音,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但理清頭緒,我們獲得了什麼呢?首先,CAS通過多年臨床試驗終於成長起來,十幾年前還因為CAS較多的不良事件而導致對照研究屢屢被終止,十幾年後,CAS已表現出部分替代CEA的趨勢。其次,CAS的固有缺點已通過對照研究得以證實,與冠脈和外周血管不同,頸動脈的血管內治療可能產生較多的栓塞機會,從而發生圍手術期卒中事件,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對醫生從技術上嚴格培訓,細節上加以規範,必須在政府或行業協會層麵對醫生和醫院進行資質認證。另外,器械的革新和進步也至關重要。

  CAS的誕生並不是對CEA的威脅,而是最好的補充。對於年輕患者、中度狹窄以及CEA高危患者而言,CAS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麵並不遜色,並表現出微創的極大優勢;而同時CEA仍保持著頸動脈狹窄的“標準治療”地位,醫生的臨床實踐應遵循以患者為本的原則,為患者最大利益著想,而不應隻考慮自己掌握何種技術就給予患者何種治療。

  我們透過眾多試驗獲得的最大信息在於,要重視頸動脈狹窄,無論是CEA還是CAS,頸動脈狹窄的血管重建治療已進入一個非常安全的時代。

關鍵字:CEA,CAS,腦血管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