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H1N1疫苗安全性莫忽視“背景”

作者:阿信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2-29

(梁毅圖)

  在H1N1仍然處於大流行狀態的時候,在普通人群中普及接種H1N1疫苗成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一種重要策略。然而,隨著接種人數的增多,不良事件的報告發生率也隨之上升,應該如何理解這些不良事件與疫苗接種的關係,又如何正確評估H1N1疫苗相關不良反應及其安全性?2009年10月30日《柳葉刀》(Lancet)在線發表一篇回顧文章,提醒人們―― 

  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謠言”散播可能引起公眾恐慌,拒絕接受或中斷疫苗接種,進而對公共衛生安全造成危害。曾有一段時間,關於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可引起兒童孤獨症的說法在英國盛行,導致了該疫苗接種率下降,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尼日利亞宗教領袖認為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會對人造成危害因此反對接種,造成該國脊髓灰質炎病例增加;澳大利亞1名少年運動員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後死亡,引發HPV疫苗撤市的呼聲;以色列4人在接種2006年季節性流感疫苗後的24小時內死亡,導致該國疫苗接種一度停止。 

  同樣,在當前的緊迫形勢下,隨著接種疫苗者數量上升,不良事件的發生例數也將隨之增加。對H1N1流感疫苗安全性的錯誤理解和評估,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公眾恐慌,進而對疫苗接種普及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某些疾病的背景發生率 

  來自美國的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布萊克(Black)等分析了加拿大、美國、巴西、芬蘭、澳大利亞等國與H1N1疫苗接種看似相關的疾病和事件,如吉蘭-巴雷綜合征、多發性硬化、流產、不明原因死亡等的背景發生率,指出接種疫苗與這些疾病和事件之間的相關性取決於背景發生率與實際發生率的差異。 

  研究者分析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美國疾病預防和控製中心(CDC)和英國健康保護局(Health Protection Agency)提供的相關疾病和事件的背景發生率,並通過查閱文獻,尋找芬蘭、巴西、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疾病背景發生率。 

  根據統計,吉蘭-巴雷綜合征在不同國家不同年齡段人群中背景發病率各異。芬蘭吉蘭-巴雷綜合征的背景發生率最高,在0-17歲人群中發病率僅0.18例/10萬人-年,在65歲或以上老年人中可以達到10.13例/10萬人-年。英國65歲以上人群中該病的發生率為4.57例/10萬人-年。 

  視神經炎作為多發性硬化的首先表現,其背景發生率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在瑞典10-19歲女孩中,其發生率是同年齡男孩中的12倍。國家之間的視神經炎發生率也有差異。瑞典20-39歲女性中,該病的發生率為17.5例/10萬人-年,而在美國所有年齡女性中該病的發生率為7.5例/10萬人-年,在新加坡所有年齡女性中該病發生率為0.83例/10萬人-年。 

  研究者統計上述各國的接種者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的猝死情況,發現美國軍人中猝死的發生率較高。 

  分析還發現,妊娠女性意外流產和早產的發生率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年齡段人群中有差異,但占妊娠總數的比例都較高。例如,美國女性意外流產的比例在不超過24歲的人群中為10.4%,但在超過35歲的人群中該比例上升至22.4%。早產(胎齡<37周)的發生率在芬蘭、法國和瑞典均在6%上下,而在美國大約為11%左右。 

對比“背景”與“現實”

  根據背景發生率,研究者推測,在接種H1N1疫苗的1周之後,預估吉蘭-巴雷綜合征的發生率為3.58例/1000萬接種者,但具體的發病例數還與當地接種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相關;推測意外流產的發生率在接種後1天內的發生率大約為397例/100萬接種妊娠婦女;推測症狀發生後1小時內死亡的發生率在接種後6周的發生率大約為5.75例/1000萬接種者。 

  研究者提出,對比接種後實際報告的發生率與上述背景發生率的差異,人們可以真正找到那些與疫苗接種存在可能關聯的不良事件,排除“假陽性”,從而為公共衛生工作者、媒體和大眾提供準確的疫苗安全性信息,減少不必要的公眾恐慌。 

注意其他影響發生率的因素 

  研究者還指出,在落實此項策略時,應該注意地理、季節、種族、年齡的差異,以及處理數據的方法等。例如,有些數據是個點估測值(point estimate),在與95%置信區間比較時就應注意;在某些疾病的登記數據庫中,對確診疾病的發病率統計,將低於對疑似疾病的發病率統計。年齡和地理因素將影響疾病的背景發生率,例如在考慮吉蘭-巴雷綜合征時應當考慮到英國和芬蘭兩國的差異,以及該病在老年人中背景發生率更高的特點。由於H1N1疫苗優先接種的人群,其年齡分布可能與普通大眾不同,應該考慮到這一因素。 

該策略受到一定限製 

  在同期發表於《柳葉刀》的評論文章中,來自美國CDC的德斯蒂芬諾(DeStefano)提出,對比背景發病率的策略雖然有助於人們找出有關疫苗安全性的真實因素,但其應用起來受到一些實際因素的限製。 

  準確定義某種疾病的背景發生率及其可信區間是困難的。例如,許多國家缺乏係統的疾病登記製度,不良事件自動上報的製度可能會使某些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被低估,定義事件、尋找病例、年齡分群的方法不統一等都會影響對疾病和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準確性。此外,可適用某一個背景發生率的實際接種人群數很難確定,通常在接種疫苗時不會關注特定年齡和地理分布。 

  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此無計可施呢?DeStefano指出,美國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基於網絡的監測體係,前瞻性隨訪接種疫苗者的後續不良事件;開展對不良事件相關因素的快速分析;通過疾控中心協調開展全國性聯網監測,積極尋找吉蘭-巴雷綜合征病例等,通過多係統合作可以更準確和快速地了解不良事件的真實發生情況。 

  在近期的《期刊掃描・感染性疾病》(Journal Watch Infectious Diseases)中,威爾森(Wilson)博士肯定了上述策略,提出當務之急是教育醫務工作者、媒體和大眾,使其認識到,通過國際合作獲得盡可能真實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其與疫苗接種是否相關等即時信息。

關鍵字:感染,甲型H1N1流感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