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取行動避免每年1600萬人過早死亡
《2014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現狀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3800萬人死於心髒病、肺病、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其中有1600萬人過早(即70歲前)死亡,而這些過早死亡可以通過政府采取有關政策,減少煙草使用、有害使用酒精、不健康飲食和缺乏身體活動等加以避免。
2. 減少糖攝入量
今年,WHO發布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建議,成年人和兒童應將其每天的遊離糖攝入量降至其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進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每天大約25克(6茶匙)會有更多健康益處。研究表明,攝入含糖飲料多的兒童更易出現超重或者肥胖。
3. 癡呆症研究獲1億多美元投資
全球現有4700多萬癡呆症患者,受人口老齡化影響,預計這一數字到2050年會翻3倍。今年3月,在WHO主辦的抗癡呆症全球行動部長級會議上,英國政府宣布,全球癡呆症發現基金(GDDF)將會獲得1億多美元投資。WHO總幹事陳馮富珍指出,“我們定要看到加大研究投資,以開發出治愈辦法,同時也可改善癡呆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向其照護者提供的支持。”
4. 幫助尼泊爾防止地震後疫情
尼泊爾4月25日發生7.8級大地震,造成8700多人死亡。兩周後,5月12日,尼泊爾再次發生了7.3級地震。WHO和其他衛生合作夥伴動員了藥品和醫療器械等資源,預防在該國的災民中出現腹瀉病傳播,同時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衛生服務。
5.提高救命藥品的可獲得性
5月8日,WHO發布最新一版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其中包括針對丙肝、多個癌種及耐多藥結核病等具有突破性的新療法。這一舉動為改進那些具有明顯臨床效果且對全球公共衛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創新藥物的可及性開辟了道路。最近有5種新藥進入市場,將慢性丙肝從幾乎不可治轉為一種可治愈病患,這些新藥的不良作用極少。包括索非布韋(sofosbuvir)和達卡他韋(daclatasvir)在內的所有5種產品已被納入到清單之內。
6. 世界即將推出有效的埃博拉疫苗
今年7月,《柳葉刀》公布的中期結果顯示,在立即接種rVSV-ZEBOV疫苗的2014人當中感染者為零,而延遲接種疫苗的2380人當中感染者僅有16人。挪威公共衛生研究所傳染病控製司司長兼研究指導小組組長勒延根(John-ArneR.ttingen)指出,“‘環圍’接種法參照了消滅天花策略。我們的假定是,通過對被感染者的所有接觸者接種疫苗,可以創建一個保護‘環’,以防病毒進一步蔓延。這一策略有助於我們監測幾內亞散在疫情,並可指導試用這一公共衛生幹預措施。”
7. 60歲以上人口將於2050年翻番
10月1日,WHO發布最新報告指出,60歲以上人口預計將於2050年翻番,並會引起重大社會變化。報告提出了三個關鍵行動領域:第一項行動是建設老年人友好型環境;第二項是調整衛生係統使之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一點至關重要,要求將現有衛生係統從以治療急性病為中心,轉變為能提供更多老年人多發慢性病持久照料的係統;第三項是政府需發展長期保健係統,減少急性衛生服務的不必要使用。
8. 慎重對待抗生素
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是一項全球衛生危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日益達到高危水平。WHO在12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某些錯誤做法、認識空白以及誤解都在助長抗生素耐藥。11月,WHO在首個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發起了“慎重對待抗生素”的全球運動,旨在提高公眾、決策者、衛生和農業專業人員的認識,並鼓勵其采取最佳做法,以避免抗生素耐藥性的進一步出現和蔓延。
9. 保護健康不受氣候變化影響
據WHO估算,每年有700萬人死於空氣汙染相關疾病。預計2030-2050年期間,氣候變化將使每年因瘧疾、腹瀉病、熱應力和營養不足而死亡的人數增加25萬。在今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WHO呼籲采取緊急行動保護健康免受氣候變化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