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全文)

作者:伊文 來源:央廣網 日期:16-01-18

        央廣網北京1月1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道,日前,國家衛計委等8部門發布了《關於開展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從今年開始,我國將遴選有條件的專科啟動試點工作,力爭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初步建立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主要培訓模式是“5+3+X”,即在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和進行了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後,再依據各專科培訓標準與要求進行2-4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這一新規定引發各方意見,有人說:“三年後又三年,別人孩子都生了,我連媳婦都娶不起。這活沒法幹了。”也有人說:什麼叫培訓生?廉價勞動力唄,X是漫長的等待,更是微薄的待遇。”為什麼會有這些意見,大家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呢?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規培生時間金錢成本高

        衛計委發言人毛群安今天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此舉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培養出同質化的醫生,也就是說,醫生的水平要能基本相當。毛群安說:“為什麼老百姓願意到大醫院看病,就是醫生同質化還不夠,不同層級的醫院醫生水平存在差距。規範化培訓就是要使我們絕大多數醫生基本同質,讓老百姓能夠理解分級診療,心理上接受分級診療。解決同質化問題就需要進行規範化培訓,無論是住院醫生還是專科醫生,這也學習借鑒了國際經驗。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醫學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國家,都對醫生采取了規範化培訓,除了學曆教育外,還有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等。”

        聽得出來,這是國際先進經驗,也是深化醫改,推進分級診療的要求,但是消息公布以後,來自醫生們的各種吐槽不絕於耳。

        對於碩士研究生畢業吳聚文來說,他感覺耗費的時間更長了。吳聚文說,在他的同學群裏流傳著一句話:“等我念完醫學回來再跟你結婚”,大抵說的就是戀人間委婉的訣別。漫長的學習時間,確實讓他們覺得成家立業好像是挺遙遠的事:“高中同學會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羨慕你,是念醫學的,是大醫生。過幾年回來,哎,你還在培訓啊?再過幾年回來,人家有車有房了。哎,你在培訓啊?再過幾年人家有小孩子了,什麼都有人,你還在培訓啊?”

        除了時間周期之外,還有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待遇問題。吳聚文告訴記者,培訓期間的醫生隻能拿固定的工資,不論你能力如何,工作量怎樣,所拿的工資和正式醫生的工資相比差距還是很大:“至少差1000多到2000。你拿了國家補助的錢,科室的獎金就不能拿了。”

        規培醫生李林華說,和自己的高中同學們比起來,她時常覺得心理落差很大。看著他們紛紛通過幾年的努力,工資水平穩步提升,而自己還是拿著那點兒固定的培訓補助: “在規培期間,他的薪資待遇是定死的。我們的高中同學他們做其它行業的,拉開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

        有醫生算了一筆賬,說照這麼安排,本科碩士博士規培加起來一路順利的話要16-18年,36-39歲左右開始正式工作?!時間和金錢成本都太昂貴了。至於剛才采訪中談到的國家補助,這說的是從2014年起,中央財政支持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正式啟動,補助標準為3萬元/人/年。不過調查中不止一位規培醫師表示,這三萬還包含了人才培養成本。

        正在青島某大醫院參加三年規範化培訓的住院醫生小鍾表示負擔和壓力很大。小鍾說:“規培都是相關科室輪轉一年,然後在你那個科室兩年。教學老師他們可能也不知道你規培需要培什麼,就針對病號給你講一些東西,規培它有好多人,我們這是外院的,他們還有本院的,然後還有研究生,三年的待遇,基本工資就是我們原來的醫院出,然後國家給三萬塊錢,但這三萬塊錢這種教學醫院它要扣一萬塊錢,發到我們手的可能一個月原單位發基本工資,這裏再一個月發1500塊錢。”

        培訓與專業相關度低

        按照國家衛計委《關於開展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試點的指導意見》的要求,2015年10月份,就職於河南省漯河市二甲醫院——漯河醫專三附院康複科的小姚被派往當地一所三甲醫院進行“規培”。 4個月過去了,小姚聊起自已在新醫院的規培課程,一臉尷尬。小姚說:“現在是在急診科工作,跟自已的專業還是不太相關。我選擇的工作是康複專業的,我肯定是想多到針灸,和康複去轉一下。但是規培的話輪哪個科?輪多久?不是你能決定的,是醫院統一安排的。”

        規培的“輪崗製”讓小姚覺得“術業有專攻”在這裏全無意義。即便如此類“培訓”,在這裏的具體工作也更像是“打雜”。小姚說:“大部分真的就是淪為寫病曆,粘貼化驗單,可能這種雜活兒比較多一點。像我們剛進醫院去規培的,一般都是在病房處理病曆,處理病人,粘貼化驗單,還是這些基本工作,然後全還是得靠自學。你在裏麵,你有問題,你有針對性的去問老師的話,老師在閑暇的時候給你指點一下。但是在病號多的時候老師根本就沒有這個時間。還是自已自主學習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漯河醫專三附院康複科主任楊長青教授分析,醫院是不敢也不願放手讓住院醫師上一線,除去對患者負責的考量外,醫院、醫生的既得利益因素也在做怪。楊長青說:“ 他到三級甲等醫院規培一般不會讓他上一線班,都是二線三線。第一個主要是害怕規培生的臨床經驗不足,那麼,代教醫生認為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第二根7據我們的一些係體的話,還有很多經濟方麵的考量。他會影響到科室的一些收入。”

        小姚說,所在的規培醫院定期也會對自己的“規培成績”進行考核。但這種考核更類似於以前在學校書麵考試,沒有實際臨床的意義。小姚說:“考核就是考試,它不是從臨床水平上去考核你的。比如說:你在急診科,你要經曆心心肺複蘇啊,電除顫啊,氣管插管啊,這些都是有操作的,它不會從操作或者說是從處理病號這個層麵上去考你,還是以理論的形式反饋出去。”

        麵對餘下2年多的規培時光,小姚表達了自已的擔憂:“這邊基本上就是你整天跟在老師後麵,老師怎麼處理然後你在這邊寫個醫囑下個病曆,就是這樣照本宣科的跟著老規程走。不會說讓你主動去思考:這個病號來了,我應該怎麼處理?我要用哪些方法,我為什麼要用這些方法?這個過程完全省了。對自已的臨床水平還是有所提高的,但是,說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這個‘規範’規範在哪裏?不是很明確!”

        不光是醫生們的吐槽,醫院據說也有一些意見要表達。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副院長馬振亮說:“我們這個醫院就是以五年本科畢業的為主,每個科都有四五個這種年輕大夫,可以寫病例嘛,結果接到通知就要這些人都去規培,全市各家都去了,他們也容納不下,這邊我們全院一下子有106個有醫師證的,結果我們有66個按規定要去規培的,他們的工資是我們發,我們發了他將來畢業了以後他愛考哪個醫院考哪個醫院,你還沒有權利阻止他。上海、北京、哈爾濱都去招過了,有規培證的甚少。”

        製度和教學改革需要落實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教育處處長陳昕煜說,專科醫師規培,應該說是一個培養好醫生的製度。它追求的目標是培養軍事化的合格醫生。這樣一個目標,通過這個來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也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建立分級治療製度,應該受到大家擁護的。他說:“任何一項改革特別是在推出的初期有一些不同的反映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我們也是在思考,為什麼這項政策會受到一些不理解,我覺得這裏麵有我們溝通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有關係。首先我們也是分析了一下,這個就是網上的一些反映。實際上它背後,我覺得反映一定程度上來說,應該是有一些這個比如我們推的主院醫師培訓製度,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完全落實的問題,裏麵我們也梳理了一下,實際上核心是反映兩個方麵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我們這個培訓期間,是不是能學到真本領,我這個培訓時間值不值。第二個是,我這個培訓期間的待遇或者是我培訓以後我的待遇,應該有一個保障。”

        陳昕煜認為,專業醫師培訓製度,應該說不像主院醫師培訓製度一樣,至少目前它還不是作為一個強製性的一個製度。雖然說專科醫師規培是在國際上發達國家是醫生培養的通行慣例,但是在我國目前還是處於試點的起步階段。在我國,2006年就在局部地區開展了專題醫師培訓的試點,比如上海,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經驗,也驗證是可行的。當時這個2014年在把住培製度作為一項國家的製度來全麵推出以後,在提高醫療質量,保證治療安全這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中央財政包括投入方麵,也是有很大的投入的。

        培訓質量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開展第三方評估,通過評估,促進基地保證培訓質量和待遇,對20個省、43家基地、205個專業基地亮出黃牌,要求限期整改。今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李斌主任說,要把各地對於住院醫師培訓工作的落實,特別是在培訓質量的保證和培訓經費的落實,包括基地的投入,要納入到基地醫院的院長的考核指標裏麵。

        而在醫院方麵,針對這一製度也在進行教學改革。原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醫生龔曉明教授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進行教學改革,從個人實踐的角度推進了規培。龔曉明停掉了自己的專家門診和特區門診,反而帶著徒弟們做教學門診。龔曉明說:“教學門診就按我們住院跑到一線先去看病,我在後麵給他們支持,他們有問題的時候,一起交流這個病人怎麼處理。相對於來說跟我以前的門診來比較,一個是我的相對來說每個病人的診療時間很少。原來的話,我一個上午要看30個病人,平均下來每個病人五六分鍾左右。現在我們5個醫生住院醫生直接看病人,我們看50個病人,相對來說一個人一個上午就看10個病人,所以他跟病人交流時間是很多的。解決了我們過去病人抱怨,等候2小時看病2分鍾這個問題。”龔曉明說,住院醫生跟過去不一樣,需要去主動思考,需要去學習,這樣的改革可以將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的一個方式;對於他本人來說也不一樣,因為過去每個病人都要親曆親為,現在相對過去更輕鬆一些。

        龔曉明認為,這樣的方式之所以沒有被推廣,是因為教學門診會失去了更多和病人接觸的時間和機會,這個可能會帶來潛在的紅包等這些灰色的收入減少。醫生的多點職業,實際上是讓醫生的收入陽光化,然後回歸市場價值的一個重要的措施。龔曉明說:“所以當時去年我做的嚐試就是說,你病人非得要指定要找我去來看的話,我現在在公立醫院裏麵我沒有專家門診,沒有特區門診,你隻能到私立醫院來找我,在那個地方掛號費,手術費按照市場價格來走的。所以在那種情況底下,醫生是他的價值是可以回歸到它應該有的市場價格。所以在那種情況底下,我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陽光底下的。那麼醫生如果在體製外的這個地方,他拿到合理收入的時候,他在體製內安安心心來做一些教學、科研,大學生這些事情就OK了。”

關鍵字:專科醫師規培,記者調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