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PET/CT中心劉桂超、高碩、蔡莉等共同發表論文,旨在通過分析肺外結核的臨床表現及18F-FDG PET-CT的影像學特點,提高肺外結核的診斷水平。研究指出,18F-FDG PET-CT檢查有助於肺外結核與腫瘤的鑒別診斷。淋巴結結核和骨結核的PET-CT圖像FDG環形攝取可能是特異性表現。對仍難與惡性病變鑒別的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及病理對診斷較為重要。該文發表在2012年第35卷第3期《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2003-2011年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經病理確診的肺外結核39例的臨床表現和18F-FDG PET-CT圖像,39例中男11例,女28例;年齡20~67歲,平均(60±18)歲,其中20~40歲8例,40~60歲15例,>60歲16例;有結核病史者5例。采用目測和半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判斷PET圖像上病變的示蹤劑濃集程度,結合相應層麵低劑量CT圖像和兩者的融合圖像判斷病變性質。
結果顯示,臨床表現:發熱13例,盜汗、乏力伴消瘦17例,胸腔積液7例,腹脹、腹部腫塊6例,頸部腫物2例。實驗室檢查:低蛋白血症、ESR增快及PPD試驗陽性15例,其中PPD強陽性4例,CA125升高3例。PET-CT表現:淋巴結結核表現為體部單發或多發腫大淋巴結,部分可見融合或鈣化,FDG顯著濃集,部分FDG呈環形攝取;胸膜和腹膜結核表現為胸膜和腹膜增厚,部分呈結節樣增厚,FDG顯著不均勻濃集,以邊緣及漿膜增厚處為著;骨結核均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質破壞,部分脊柱結核的椎旁軟組織增厚,半數病灶可見FDG環形攝取;腸結核4例次均累及回盲部,腸壁呈環形或偏心性增厚,FDG呈局灶性、彌漫性等多種濃集形式;腎上腺結核表現為雙側腎上腺腫塊樣增厚,輸卵管結核表現為右側附件區結節影,肝結核表現為肝髒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灶,均可見FDG高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