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每日健康網”總結出“2015年美國醫學十大裏程碑事件”,涉及流感、糖尿病、癌症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新研究、新觀點和新療法具有非凡意義,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生命時報》第一時間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對此解讀。
一、使用新型流感疫苗。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指出,2014年~2015年美國流感疫苗預防有效率僅為19%,相比之前的51%,有效率大幅下降。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不斷變異,疫苗不能很好地匹配新型流感病毒。今年,美國開始投放新型流感三價疫苗,可有效預防三種常見病毒引起的流感。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病毒病預防控製所副所長、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點評:疫苗有效率降低也是我國亟需攻克的難題。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研究工作,希望能研發出不受病毒變化影響的通用型流感疫苗,提高有效性。在此之前,建議免疫力不高的人群,比如5歲以下幼兒、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等,仍應堅持接種。
二、加強警告:常見止痛藥會傷害心血管。每年,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每天服用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頭痛、關節痛等各種疼痛。這類藥屬於非處方藥,人們能在藥店自行購買。然而今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警告稱,這類藥通過阻斷前列腺素發揮作用來止痛,而前列腺素能促進心腦血管健康,所以阻遏前列腺素會增加心髒病和中風發作的風險。
北京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劉治軍點評:非甾體抗炎藥增加心髒病和腦卒中發作風險已是業內共識,隻不過今年美國加強警告。使用這類藥時,醫生一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會削弱其藥性;患者服用前最好谘詢醫生,切忌亂吃。
三、修改膳食指南。美國最新發布的膳食指南指出,大約一半美國成人(約1.17億)存在一個或多個本來能夠預防的慢性病,患病多和飲食習慣較差和缺乏身體活動有關。新版膳食指南在每天膽固醇攝入方麵做了大的修改。舊版建議,每天膽固醇攝入別超300毫克,但新版指出,過度攝入膽固醇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營養問題。因為事實表明,血液中的膽固醇隻有一小部分來自飲食。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大家可以進行高膽固醇飲食。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點評:一直以來,限製膳食膽固醇和脂肪的攝入,被認為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即使人們對膳食膽固醇的吸收,以及膽固醇對血脂的影響存在個體差異,但根據我國國情,依然不能放鬆對膳食膽固醇攝入量的要求,即每天300毫克~500毫克。2016年初,我國最新膳食指南即將公布,具體建議即將揭曉。提倡國人進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飲食,盡量保證飲食多樣化。
四、應用新型救護車,快速搶救腦卒中。腦卒中分為兩種,一種是血栓阻塞大腦動脈導致的缺血性卒中,另一種是出血性卒中。兩者搶救方法截然不同,前者需盡快注射溶栓藥,而這一方法如應用於後者,則會讓病情變得更糟。因此,及時判斷腦卒中類型是搶救的關鍵。目前,一種配備CT和傳輸功能的新型救護車在美國開始測試,能給患者做CT掃描,還能將掃描結果第一時間傳給專科醫生,以便即刻判斷並確定治療方案。
中日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國強點評:目前,我國在腦卒中搶救中,普遍存在救治滯後問題,表現為轉院過程中缺乏明確診斷。如能使用這種新型救護車,就可及時了解病因,以便第一時間進行溶栓或為後續院內搶救做好準備,最大程度提高搶救成功率。
五、多項醫學創新技術開始應用。由於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這種遺傳病,艾倫已經失明10年了。在今年接受仿生視網膜植入後,他再次看到了家人的麵龐。這種視力增強設備的工作原理是,患者戴副眼鏡,上麵配備的攝像頭可將捕捉到的圖像,轉換成電子信號發給視網膜植入物,患者便能看到物體的形狀和運動。隨著研究的深入,患者將看得越來越清楚。此外,人工胰腺可根據自動監測,給人注射胰島素;新一代假肢更加靈活、舒適,能讓殘疾人自由地跑跳。
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李健寧點評:很高興看到技術創新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福音。每項新技術的研發和普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十分不易,我國也應加大力度,鼓勵原創醫學技術的研發。另外,呼籲先進技術的持有者更多地考慮如何將技術惠之於民,而不是遙不可及。
六、預防艾滋病有了新突破。不斷有證據表明,暴露前預防法利於預防艾滋病感染。暴露前預防法是指在服用“特魯瓦達”這種美國批準的暴露前預防藥物的同時,結合安全性行為,可使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大大降低。今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針對657例受試者進行超過兩年半的調查發現,使用暴露前預防法,可有效預防高危人群新發艾滋病感染,這項研究第一次驗證了暴露前預防法的效果。
北京地壇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醫師劉彥春點評:目前,我國還沒有預防艾滋病的藥物,如有相關藥物問世,將是艾滋病領域一大奇跡。但這類藥物的出現,難免麵臨倫理、道德問題,因為有了藥物預防,人們容易忽視行為控製,在性行為上肆無忌憚。目前,行為預防仍是預防艾滋病最為徹底、有效的方法,建議大家堅持戴好安全套。
七、解鎖2型糖尿病的秘密。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在分析超過1.1萬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電子病曆和基因數據後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的特定基因標記,可分為3個不同的亞組:第一個亞組的患者更肥胖,易發腎髒、眼部並發症;第二個亞組易發某些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第三個亞組與過敏、神經係統疾病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研究結果可能推動2型糖尿病的靶向診斷和治療,但仍需更多研究。另外,美國愛荷華大學研究發現,葡萄球菌可能引發2型糖尿病症狀。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教授伍學焱點評:非常讚同這些研究,將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借鑒意義。為了搞清糖尿病的病因,我國在上世紀就已進行“大慶試驗”,結果發現,肥胖、高熱量飲食、體力活動不足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風險。此外,每個人的腸道菌群不同,吸收脂肪的能力也不同,這也導致同等體質下,有人得了糖尿病,而有人卻相安無事。生活中,建議大家“管住嘴,邁開腿”,利於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及其發生時間。
八、研發出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的疫苗。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免疫係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從而引發炎症和疼痛。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在治療上多以延緩病程、減輕痛苦為主。今年,美國昆士蘭大學研發出一種疫苗和免疫療法,疫苗專為攜帶類風濕關節炎基因和特定抗體的人群設計,可起到預防作用;免疫療法通過提取血液中特定類型的免疫細胞,個性化治療每位患者。早期臨床試驗發現,兩種方法具有一定效果,但過於昂貴和耗時,因此還不適合廣泛使用。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曾小峰點評:找到類風濕關節炎的致病“元凶”是醫學領域亟需攻克的難題。美國的研究思路值得探討,但目前並不能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因此治療還應“本土化”,這也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方法:一方麵,通過藥物緩解病情;一方麵,依靠生物儀器輔助治療。
九、精準醫學改變癌症治療。喬安妮是一名戰勝乳腺癌的患者,為防止癌症複發,研究人員將她的乳腺癌細胞在老鼠背上培育,老鼠作為她的“模型”接受各種治療,以便研究人員篩選出對喬安妮最有效的藥物。這種根據患者個體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做法,被稱為精準醫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我們正在做相關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動物研究階段。
十、幹細胞治療延緩漸凍人病情。研究發現,幹細胞治療可使健康細胞替代損傷細胞,治療疾病。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損傷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目前尚無治愈方法。今年,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發現,幹細胞治療可減緩甚至阻止漸凍人病情惡化,為該病患者第一次帶來真正突破性的希望。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一種解釋是幹細胞能保護神經。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神內科主任醫師耿同超點評:十幾年前,國內就已將幹細胞治療應用於漸凍人的研究,但並未推廣起來。幹細胞治療雖能暫時緩解病情(一般為半年左右),減少患者吞咽困難、沒有力氣等症狀,但卻無法根治,一旦複發,治療效果等同於傳統治療,因此切不可神話宣傳。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