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上海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宋劍平等研究發現,顱內動脈瘤的大小不是衡量腫瘤是否容易破裂的準確指標,顱內動脈瘤體長度和瘤頸寬度的比值越大,破裂的風險越大。這一研究成果對發現和預防腦出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研究人員對2001年8月至2007年12月該院神經外科收治的473例顱內囊性動脈瘤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發現有426例患者動脈瘤破裂,動脈瘤破裂的風險隨瘤體長度與瘤頸寬度的比值(AR值)增加而增大,且AR值不受動脈瘤分布部位影響。
既往有學者認為,當顱內動脈瘤瘤體長徑大於10 mm時容易破裂,也有人認為瘤體越大越容易破裂等。後來,研究者逐漸認識到,瘤體內的血流動力學環境及其幾何特征與動脈瘤是否破裂密切相關。AR值不僅與瘤體大小關聯,也與瘤頸關聯,且不受瘤體存在部位的影響,可作為評估動脈瘤內血流動力學的獨立指標。用它來預測動脈瘤的破裂風險,比單純使用瘤體長度預測更為敏感。
研究人員指出,需要多中心合作研究通過對更大樣本量的分析,找到AR值的臨界風險值。(張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