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霜效果或被高估

作者:Hairuo-pedia 來源:果殼網 日期:15-03-13

保護我們免受來自陽光的有害射線輻射的包括衣物,比如帽子、長袖衣服和太陽鏡。但塗抹防曬霜讓我們可以不受著裝的限製,是防曬的理想選擇。

這些產品自上世紀30年代以美黑輔助產品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並進行宣傳。防曬產品的配方十分複雜,第一批產品具有顯著缺陷-因UV-遮光劑使用濃度太低,在抗UVB的效果上嚴重打折扣。正是那個時候,奠定了外用防曬產品發展史的裏程碑,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醜聞。別忘了20世紀80年代的貝爾加索(Bergasol)事件,該產品還有致光敏反應的成分佛手柑內酯,在佛手柑精油和其他油性產品中均存在這一物質,但一旦混入防曬品中可引起嚴重的皮膚光過敏。

如今,防曬係數(SPF)可以指導我們。SPF是用以顯示產品抗UV(包括UVA和UVB兩種紫外線波長,均可穿透並損傷皮膚和人體細胞)效果的通用指標。SPF通過在實驗室環境下在皮膚上塗抹一層厚厚的的防曬霜比較防曬效果,並根據計算係數得出-比方說未經防曬的皮膚在某條件下15分鍾時出現燒傷,那麼SPF10可將該現象的出現時間延長到150分鍾,而SPF30可延長到450分鍾。

製造商們壓倒性地支持這一計算方法。除了明顯的實驗設計的醫學倫理短板外(參與輻射照射的誌願者未能達到足夠的照射時間和劑量),我們發現這一方法仍然存在很多潛在不合理之處。自2000年以來,我們每年就許多防曬產品進行測試,發現約三分之一的產品並未達到其聲稱的SPF效果。

SPF在使用中的實際性能受到了關注,最近《消費者》(Csonumer)雜誌就三種市售防曬霜皮茲布恩(Piz Buin), 馬裏布(Malibu) 和夏威夷熱帶(Hawaiian Tropic)進行了調查,發現它們的實際防曬效果均低於瓶身上標注的SPF30。

消炎成分含量導致虛假檢測數據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防曬霜中含有的一些成分,包括尿囊素(一種最初在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中發現的分子,聚合草即被通稱為紫草的一種植物,但現在大多為人工合成),沒藥醇(發現於洋甘菊,現在也多為合成)和甘草提取物,具有抗感染性並可抑製皮膚紅腫的出現。紅腫是當前標準下用於評估SPF水平的臨床表現,含有這些分子的防曬霜的SPF值可因此被高估。使用含高抗炎症成分的防曬霜可導致虛假的安全感-你的DNA還是會受到損傷,隻不過自己感覺不到罷了。

我們已經發現大多數防曬霜的遮光劑中含有水楊酸鹽、二苯甲酮、對氨基苯(甲)酸副產品、肉桂酸和氰雙苯丙烯酸辛酯等具有高效抗炎作用的成分。問題是這些成分除遮光外,還是防曬霜起效的重要組分。

我們當前正在關注抗炎效果最多可持續多久,目前研究發現至少可持續幾個小時。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可以抑製紅腫症狀出現和發展的分子,無論其他效應如何,在當前測量體係中都可導致人們高估其實際SPF效果。

外用防曬品,無論有機還是無機,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來自礦物質成分(二氧化鈦和/或氧化鋅)。含有這些礦物質的高SPF(SPF50或更高)防曬品實際作用並沒有化妝品公司所聲稱的那麼出色。歸結原因還是抗炎作用。二氧化鈦和氧化鋅可有效屏蔽紫外線的成分,但同時具有抗炎效果。希望靠這類防曬霜抵抗高強度紫外線輻射的人們無法得到理想的防護效果。

建立更好的測試方法?

相反,我們認為應該建立全新的基於實驗室化學成分測試的標準化測試係統,這一係統將隻針對成分中遮光劑的光學特性。這是對防曬產品真實效果的唯一定量檢測方法。

防曬霜與所有其他護膚品不同,可有效抵禦皮膚癌。重要的是,我們在戶外享受陽光的時候相信他們,認為他們的效果如其聲稱的那麼出色。正如在美國政府正在做的,我們或許應該把它們重新歸為藥物進行管理。今天,無效的防曬產品市場將不得不部分承擔人群皮膚癌發病率控製的責任-我們可不能把如此重任交給化妝品行業啊。

關鍵字:防曬,紫外線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