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脫失性疾病為皮膚科臨床常見的一類色素性疾病。 “白癜風”是這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也是嚴重影響患者容貌和心理的疾病。白癜風發展到典型時不難診斷,但是有時早期診斷比較困難,本文從下麵2個病例談談白癜風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
病例1 患者,女,33歲,發現左眉弓部及左上眼瞼色素減退斑1年,少許脫屑,無瘙癢等症狀。曾診為“脂溢性皮炎”。就診時體檢左上眼瞼至眉弓色素減退斑,邊界清楚,邊緣未見明顯色素沉著,眉毛變白。診斷為:白癜風。患者情緒低落抑鬱,給予正規治療及心理疏導。
病例2 患者,男,5歲,頰部色素減退斑半年,無瘙癢等症狀。體檢時見兩麵頰部散在色素減退斑,邊界不清,少許脫屑。真菌直接鏡檢陰性。診斷為:單純糠疹。
從上述兩個病例可以看出,同樣表現為色素缺失可以有不同的診斷。
白癜風較常見
白癜風是一種原發性的、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症。我國古醫書中稱白癜風為“白癜”、“白駁”或“白駁風”。例如公元601年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白癜候》中講到:“白癜者,麵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可見當時對症狀的描述已是相當詳盡。
本病常見。據估計,人群中至少有1%~2%人患白癜風,發病率隨地區、人種膚色而異。一般膚色越深的人發病率越高,黃種人發病率介於白種人與黑種人之間。
我國人群中患病率約在0.1%~2.7%。據上海市11萬人皮膚病調查報告,白癜風占調查人數的0.54%。本病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女性初發年齡較男性早5年左右。據我們對1020例患者分析,初發年齡從剛出生嬰兒到年邁古稀的老人均有,但以10歲~30歲組居多,占總數的62.65%,說明青少年易發病。
白癜風症狀
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均可發生白癜風。損害處皮膚顏色減退、變白。初期多為指甲至錢幣大,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也有起病時即為點狀減色斑,邊界多明顯。有的邊緣繞以色素帶。白斑處除色素脫失外,患處沒有萎縮或脫屑等變化。白斑上毛發可失去色素以至完全變白,亦有毛發曆久不變者。病例1中患者有眉毛變白,可以幫助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典型白癜風易於診斷。但是對早期脫色不完全、邊緣模糊的損害須與以下疾病鑒別。
貧血痣 一種先天性減色斑,多在出生時即已存在,終身不變。摩擦患部周圍皮膚充血而白斑處不變,可與白癜風區別。
無色素性痣 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病,損害往往沿神經節段分布,表現為局限性或泛發性減色斑,邊界模糊,邊緣多呈鋸齒狀,周圍幾無色素增殖暈,有時其內混有淡褐色粟粒至扁豆大雀斑樣斑點,感覺正常,持續終身不變,是神經痣之一。
花斑癬 對於嬰幼兒,其淡白色的斑常發於麵頰、額及眉間,由於經常擦洗,表麵不易附著鱗屑,故極易與早期白癜風混淆,應予以注意。
此外還應除外獲得性色素減退症、盤狀紅斑狼瘡、黏膜白斑等。某些化學物的局部應用可致病理性色素減退。使用藥物治療色素沉著病在治療過程中可發生白癜風樣白皮病,或點狀白皮病。長期應用橡膠製品的人們例如戴橡膠手套工人,穿合成橡膠製造的涼鞋均可能引起持久性色素脫失斑。
診斷方法
除了典型的臨床表現,伍德氏(WOOD’S)燈和目前新近使用的皮膚CT等也可以觀察皮損處黑色素變化情況。
有學者運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GLSM) 觀察白癜風的特征,結果顯示進展期白癜風白斑區部分區域的色素完全缺失,部分區域可見殘存色素環,交界處界限模糊; 白斑周邊正常皮膚可見部分色素環失去完整性。
治療方法
白癜風可以中藥治療,各家方劑不同,中醫辨證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臨床常用的外用藥膏有糖皮質激素類,卡泊三醇軟膏、他克莫司等。
有條件的可以進行紫外線光療,臨床上常用311 nm窄波紫外線B(UVB)全身或局部照光,308 nm準分子激光能量強,對於唇黏膜部位白斑有比較好的療效。
對於穩定期局限型白癜風患者可以選擇自體表皮移植方法,目前國內常用的有自體表皮負壓吸皰移植,有效率可達到80%以上。正在研究階段的有自體培養細胞移植和異體培養細胞移植。白癜風的治療目前比較困難,但是詳細了解病情,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積極正規治療還是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