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4醫院皮膚科劉衛兵、陳洪曉和王燕飛等共同發表論文,旨在觀察尋常型銀屑病(PV)顆粒層變化。研究指出,PV顆粒層鏡下從過渡部位到病變部位具有一定的變化特點,有可能為PV病情的評估和治療提供有用的線索。該文章發表在2012 年28卷04期《中國麻風皮膚病雜誌》上。
回顧性分析190例PV的病理切片,光鏡下分別於縱、橫雙向觀察PV“過渡部位”、“病變部位”顆粒層、病變部位棘層、真皮乳頭上方表皮、真皮淺層單一核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情況。
過渡部位顆粒層較正常部位平均增厚2.14±0.66層;病變部位顆粒層平均減少1.55±0.559層;過渡部位顆粒層增厚與真皮乳頭上方表皮變薄程度有相關性,P<0.05;病變部位顆粒層與真皮淺層毛細血管(cap)周圍單一核細胞浸潤程度及真皮淺層嗜中性粒細胞浸潤情況有相關性P<0.05;棘層增厚與過渡部位、病變部位顆粒層變化等均無相關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