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是三甲醫院的攻城拔寨?

作者:張鵬 來源:藍鯨健康平台 日期:17-05-24

        醫聯體大家都不陌生,是一個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村醫院組成的一個醫療聯合體,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解決看病難的問題,其實醫聯體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多種形式的醫療協作聯合體。新醫改之後,“醫聯體”又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而且再次成為醫改新模式之一,被賦予新時期的重任。

        李克強總理今年在人大會議上再次提出,“健全分級診療體係,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醫師多點執業,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目前幾乎在醫聯體實行的三甲醫院門診人數都在減少,北京市醫改正式啟動首日,門診急診量同比減少17.7%,門診急診藥占比下降了7.7%。這些都是醫藥分開、醫聯體落地實行、分級診療推行取得的綜合成效。政策的製定和出發是為了讓技術“跑”基層醫院,而不用患者“追”三甲醫院。

        今年年初,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表示,北京加強分級診療製度建設,已建立53個區域醫聯體,以高血壓等四類慢病和老年人為突破口,加強轉診服務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立3753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簽約385.4萬戶、775.5萬人。在北京,一些知名的民營醫院,比如美資的和睦家醫院,也被納入以公立三甲醫院為核心的醫聯體。

        盡管醫聯體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反對的聲音也很強,我們同時也看到了醫聯體存在的瓶頸。

        三甲醫院是在攻城拔寨?

        三甲醫院借醫聯體繼續擴張,上轉多、下轉少,病人繼續向三級醫院集中,或是聯而不合,互相不轉。

        有利益關係的緊密型醫聯體,直接把基層醫療納入到三甲醫院組建的醫院集團中,成為三級醫院的分院。基層醫療成為三甲醫院的分支機構之後,會不會將降低基層醫療的運營效率、提高其運營成本和醫療開支?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是與醫聯體的初衷不符的。

        實際上,如今的“醫聯體”就是一種市場擴張。不少大醫院的院長認為:“我們不占領就被別人占領。”不難看出,“攻城拔寨”乃公立醫院指導思想與發展原則。

        一名醫生告訴記者:“醫聯體主導方是三甲醫院,主要由專科醫生組成,專科醫生的職業特征是技術至上和質量至上,其職業偏好是用最好的技術實現最好的質量。所以,三甲醫院領導康複醫院和社區,傾向於高技術、高質量,自然高成本,而且缺乏宏觀效率。這種從上而下的垂直一體化模式,很容易把社區機構變成病患抽水機。國際上的經驗亦表明,專科醫生主導的醫療服務體係,醫療費用高,而質量卻並不一定高。”

        沒有利益相關的鬆散型醫療聯合體,大多就是一對矛盾體,高等的三甲醫院不需要基層向自己轉病人,病人自己會去門診大廳排隊。他們倒是不介意向基層轉一些康複和開藥的病人,但是患者不願意去,他們當然更不介意這些患者繼續在本院治療、開藥。

        中等的三級醫院非常希望從基層醫療轉病人上來,但轉不上來。患者如果要去省城看病,寧可去高等三甲醫院,才不會因為縣級醫院和省城某個三級醫院成立了醫聯體,就去那家醫院看病。

        醫聯體的本意是三級醫院的專家幫助提升基層醫療的診療水平,幫他們留住患者,大部分人都是無利不起早,如此幫扶基層的動機在哪裏呢?

        三甲醫院醫生工作都很繁忙,不管是大病小病、生人熟人,是病就要看。門診病人越多意味著手術台上、病床上的病人也越多,病人越多意味著名利兼收,這種情況下誰會關心患者“應該”去哪裏看病?很多醫院以行政命令,逼迫醫生去幫扶基層,不下基層就停處方權,不下基層就不能晉升,不下基層就扣獎金……被逼到基層去的專家醫生,能幫到基層多少?

        就算有醫院從上到下都真願意幫扶基層,這些醫院往往都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幫扶基層?三級醫院的診療思路和管理方法未必適合基層,而且這些幫扶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達成目標的。

        基層醫療還未必願意接受大醫院的幫扶。很多三級醫院的醫生在幫扶基層的過程中目的性過強,隻想著為自己增加患者,導致有基層醫院醫生發牢騷說:這些大醫院醫生不是來幫扶我們的,而是來掠奪我們的——還嫌我們的病人不夠少嗎?

        醫聯體出路在哪裏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試點城市至少建一個醫聯體。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賀勝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已有205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醫聯體試點工作,占地級以上城市總數的60%以上。

        醫聯體進一步推廣的趨勢不容置疑。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曾表示,當前“醫聯體”模式所麵臨的問題是,雖然政府提出要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統籌利用”,但在操作過程中,並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和激勵機製,讓各方都能在合理範圍內賺到錢。

        要想醫聯體發揮作用,光靠政策是不夠的,“第三者”——比如藥企的介入和調節也許可能提供一些幫助。

        如果藥企想讓自己的慢病患者人群留在基層,就可以做一些項目,給三級醫院的專家持續幫扶基層的動機——可以是培訓基層醫生的學術服務費,可以是增加需要的目標患者。

        基層診療水平的提升不是一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雙方都有效益的幫扶才能持久,效益應該體現在患者的交換:把常見和多發的慢病留在基層,把疑難重症轉診到持續幫扶基層的那家三級醫院。難點在於如何界定“常見多發的慢病”和“疑難重症”之間的大部分病種,例如同時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病人,同時有糖尿病又有周圍神經病變的病人,應該歸屬哪類?

        利用藥企、保險公司的調節作用,尤其是保險公司的調節作用,有可能更明確界定基層醫療和三級醫院各自的“目標患者”。基本的前提是:基層醫療需要增加患者,三級醫院則需改變患者的結構。

關鍵字:醫聯體,,三甲醫院,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