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Mol Med:病毒或為引發銀屑病關鍵因素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 日期:17-04-13

2017年4月4日,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旗下的國際著名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宏林課題組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原創性地揭示了病毒感染在激發銀屑病(尋常型銀屑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以往學界普遍認為銀屑病是細菌特別是鏈球菌引起的觀念。

2017年4月4日,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旗下的國際著名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宏林課題組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原創性地揭示了病毒感染在激發銀屑病(尋常型銀屑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以往學界普遍認為銀屑病是細菌特別是鏈球菌引起的觀念。該研究首次報道病毒或是引發銀屑病的關鍵因素,或為銀屑病的有效預防及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是機體抵禦機械損傷和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對維持人體內免疫穩態極其重要。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危害全世界1-3%的人口,患者人數達1.45億,中國大約有800-1000萬患者。由於銀屑病累及皮膚和全身各處,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還會引起並發症,最常見的並發症是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和銀屑病型關節炎。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在第六十七屆大會上將銀屑病列為全球性健康問題。近年來,陸續有報道表明銀屑病的發病受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影響,但其病因學機製尚不清楚。

維甲酸誘導基因I(RIG-I,基因名DDX58)早在2012年就被確認為銀屑病的易感基因,其作為胞質內的模式識別受體,能夠感知胞內病毒感染並啟動下遊信號通路抵抗病毒入侵。在王宏林研究員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朱慧媛等發現在銀屑病患者和類銀屑病小鼠模型皮損中,RIG-I是顯著上調的。RIG-I的特異性配體可直接引起銀屑病關鍵致炎因子IL-23的分泌並誘發小鼠皮膚異常增厚;在無任何微生物的環境中,IL-23不能夠介導小鼠類銀屑病的發生,而RIG-I的基因剔除顯著減輕小鼠類銀屑病的症狀。由此,研究人員提出包括甲型流感病毒、家畜和禽類紐卡斯爾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內的RNA病毒或是引發銀屑病的關鍵因素。IL-23作為人體內的重要細胞因子主要是用來對抗包括病毒在內的微生物感染,而攜帶銀屑病易感基因的個體在對抗病毒時由於信號通路異常,容易失控過量表達,從而引發銀屑病。王宏林表示,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輛車,當車輛翻越陡坡時自然比走平路需要加大油門,就相當於人體為了抵抗病毒自然會增加抗感染因子一樣,然而速度提上去的車如果用於製動的刹車片出現問題,一旦上坡路結束,下坡時速度控製不住就易發生危險。對於攜帶銀屑病易感基因的人群來說,抵抗病毒的抗感染因子失控過量表達就有可能激發銀屑病。

王宏林表示,其實以往已有臨床觀察發現銀屑病患者不易感冒,而一旦感冒會加劇銀屑病病情,這可能與這類人群抗病毒信號通路及因子異常活躍相關;同時銀屑病患者秋冬症狀易複發或加重,推測可能是與秋冬流感病毒肆虐有關;另外,在臨床上丙肝患者銀屑病發病率高,也可能與丙肝病毒參與銀屑病的發生發展相關。此次基礎研究提出的發病機製新假說為以往臨床觀察到的現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釋,相信後續對臨床治療銀屑病也會有導向性的啟示,或能推動針對抗病毒免疫應答異常的靶向治療。

據悉,王宏林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銀屑病病因學機製和治療新靶點的研究,是我國銀屑病研究的傑出團隊。課題組將繼續針對銀屑病抗病毒免疫應答異常因子的靶向調控進行進一步研究。

原始出處:

Zhu, Huiyuan, Lou, Fangzhou, Yin, Qianqian, et al.RIG‐I antiviral signaling drives interleukin‐23 production and psoriasis‐like skin disease[J].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關鍵字:銀屑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