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發熱、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 穀士賢 韓冰 周道斌 張濤 周旭東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1-23

病曆摘要

  患者,男性,25歲;因“全身多發皮疹5年,間斷發熱半年”入院。

  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多發皮疹,以右下肢為著,初為紅色米粒大小,漸增大並累及全身,

  最大結節如拳頭大,位於右下肢,無發熱及淺表淋巴結腫大。2年前就診於當地醫院,血常規示嗜酸性粒細胞(EO)比例增高(不詳),考慮為“皮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予中藥治療2月餘,治療初期皮疹漸消退,後漸增多,自行停藥。

  患者為青年男性,病程5年。主要表現為全身多發皮疹、結節,逐漸加重。血常規示嗜酸細胞比例增高。首先考慮過敏性疾病及寄生蟲病,但該患者無相關病史,且皮疹形態不支持。其次,考慮皮膚科疾病,如銀屑病、皰疹性皮炎、尋常天皰瘡等均可引起嗜酸細胞增多,增多的程度與病變的嚴重程度有關,皮膚活檢可助鑒別。另外,考慮風濕免疫係統疾病,如結節性多動脈炎、Churg-Strauss綜合征(CSS)、係統性紅斑狼瘡、嗜酸性粒細胞筋膜炎等,可行免疫係統檢查以除外。最後,考慮血液係統疾病,如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HES)/慢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CEL),需行骨穿及皮膚活檢以明確診斷。

  病人皮膚結節表麵漸變紅、破潰、有膿液滲出,破潰後感疼痛,右下肢結節增大至10cm×10 cm。1年前在外院查體發現右腹股溝核桃大小淋巴結,行右下肢皮膚活檢及右腹股溝淋巴結穿刺,未明確診斷。查血常規:白細胞(WBC)19.8×109/L, 嗜酸細胞64.3%,血紅蛋白(Hb)128g/L,血小板(PLT)373×109/L。

皮膚活檢:皮下組織內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骨穿: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占40%。診為“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給予地塞米鬆10mg Qd、環磷酰胺200 mg Qod、羥基脲及局部換藥治療2個月,病人右腹股溝淋巴結明顯縮小,嗜酸細胞降至12%,但以後又升至44.4%。出院後病人繼續服用潑尼鬆45 mg Qd,但病情不斷反複,仍有新發丘疹、結節、破潰,患者自行停藥。

  患者皮疹彌漫全身,漸增大、破潰,查體發現腫大淋巴結,血常規示嗜酸細胞增高,皮膚活檢有大量嗜酸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骨穿示嗜酸細胞增多,使用激素及免疫抑製劑一度有效,但病情不斷反複。目前考慮:(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腫,該病為良性過程,表現為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結病理為肉芽腫形成伴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皮膚損害為單個或多個皮下或皮內結節,淡紅至暗紅色,多孤立存在,質堅實,大多可推動,結節常持續存在,一般無自覺症狀,病理主要包括血管病變和細胞浸潤性病變;對激素反應良好。該患者臨床表現不支持。(2)皮膚科疾病:如銀屑病、皰疹性皮炎、尋常天皰瘡等均可引起嗜酸細胞增多。但本例皮膚表現及皮膚活檢均不支持。(3)結締組織病,目前尚無多係統受累證據,可行免疫係統檢查以除外。(4)HES/CEL:本例病人嗜酸細胞顯著增多,血小板增高,有明顯的皮膚浸潤,無明確的其他髒器受累的表現,尚未發現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但需除外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患[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ML-M4EO)、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半年前患者雙小腿皮膚潰瘍增大,最大20 cm×10 cm,呈火山口樣,疼痛劇烈,下肢活動受限,同時伴高熱(最高39.6℃),自服退熱藥、止痛藥及中藥,體溫漸降至正常,但皮損未見好轉,偶有頭暈、複視、心悸。為進一步診治入院。 患者自發病以來精神較差,體重1年下降20公斤,無盜汗。既往患“美尼爾綜合征”10餘年。個人史及家族史無特殊。

入院查體:病人一般狀況差,消瘦,重病容,右腹股溝可及3 cm×1 cm淋巴結,質韌,無壓痛,餘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雙肺(-),心率110 次/分,律齊,未聞及雜音。腹平軟,肝肋下1 cm,劍下1 cm,質軟,無壓痛,脾肋下未及。雙手雙足凹陷性水腫。

  皮膚科情況:前額、左上臂、雙小腿伸側可見多處巨大潰瘍,大約10 cm×20 cm、8 cm×15 cm、3 cm×5 cm邊緣隆起,暗紅色。潰瘍深,部分表麵有厚痂,潰瘍底為濕潤、溢膿的肉芽麵。麵部、軀幹、四肢多發暗紅褐色大小不一紅斑、丘疹、結節及斑塊,部分表麵有糜爛、滲出,結痂。軀幹部可見瘢痕及色素沉著斑(見圖1~圖4)。

  患者因全身多發性斑塊、潰瘍、結痂伴疼痛最初收入皮科。首先考慮壞疽性膿皮病。壞疽性膿皮病:常有炎性丘疹、水皰、膿瘡,結節在短期內迅速壞死形成潰瘍,為疼痛性潰瘍,常與炎性腸病、關節病及血液病等疾病並發,該病非病理性診斷,而是描述性診斷,病理上無特殊。但本例嗜酸細胞增高顯著,皮損麵積較大,全身泛發,潰瘍較深,考慮皮膚改變為惡性侵襲性腫瘤樣行為,故不能除外淋巴瘤,需進一步行皮膚活檢以明確診斷。

  患者入皮科後的相關檢查:血常規 WBC 67.95×109~69.52×109/L, EO% 71.1%~73.3%, Hb 

  101~103 g/L,Plt 823×109~859×109/L,血塗片分類:N 13%,LY 4%,M 2%,EO 81%。肝功:白蛋白(ALB) 1.9 mg/dl,餘基本正常;腎功、血脂正常。尿、便常規(-)。血沉29 mm/第1h末。蛋白電泳:ALB% 37%,α1球蛋白 6.5%,α2球蛋白 16.7%,γ球蛋白 26.3%。HBsAg、HIV(-)。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抗核抗體(ANA)、抗雙鏈DNA抗體(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ENA)均陰性。骨穿:骨髓增生明顯活躍,嗜酸粒細胞比例增高,占43%,考慮不除外嗜酸粒細胞白血病。分泌物培養:有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奇異變形杆菌和司徒斯普羅威登斯菌。給予病人補充白蛋白,局部清潔換藥治療,皮疹較前稍好轉。血液科會診考慮“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轉入血液科進一步診治。

  患者經以上檢查,考慮以下疾病:

1.HES/CEL:20~50歲男性多見,是一組原因不明的以嗜酸性粒細胞持續性增高、伴一個或多個內髒浸潤及功能障礙的綜合征。臨床表現不特異,可有發熱、乏力、體重減輕等。CEL是慢粒的一種變異,有人將其歸入HES範圍。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各髒器,表現同HES,Ph染色體可陽性。2/3患者白細胞>50×109/L,嗜酸性粒細胞占60%~85%。骨穿原粒細胞2%~20%;有多係統受累的表現。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本例病人嗜酸細胞顯著增多,血小板增高,有明顯的皮膚浸潤,無明確的其他髒器受累的表現,但需除外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疾患才可診斷。

2.克隆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指惡性克隆性疾病或骨髓增殖性疾病合並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如CML、AML-M4EO、ALL。患者的骨穿結果不支持此診斷,可行Ph染色體檢查除外。

3.組織細胞性淋巴瘤(HL)、皮膚淋巴瘤:皮膚淋巴瘤是以皮損為初發或突出表現的淋巴瘤。包括原發於皮膚者,或原發於淋巴結及其他器官,後發生於皮膚者。可表現為紅色、紫紅色結節或斑塊,表麵光滑,有時周圍有紅暈、破潰、壞死或潰瘍,有時為苔蘚樣丘疹,好發於軀幹、頭麵部及四肢,常為T細胞型;可伴嗜酸細胞增高。本例嗜酸細胞重度增多,皮疹主要表現為肉芽腫形成、壞死、破潰等,為惡性侵襲性腫瘤樣特征,伴淋巴結腫大,因此高度懷疑淋巴瘤,應再行皮膚及淋巴結活檢。

4.風濕免疫性疾病:(1)CSS:本例為青年男性,以皮損為主,血嗜酸細胞明顯增高,皮膚活檢有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故考慮有本病的可能,但患者無過敏性鼻炎及支氣管哮喘病史,無呼吸道症狀,免疫指標陰性,可進一步行胸片、超聲心動圖等尋找多係統受累證據。(2)結節性多動脈炎:為累及中小動脈的多係統性血管炎,多有周圍神經病變,常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內髒(心肌、胃腸道)梗死的表現,活檢有中小動脈炎症,其皮膚改變可有皮下結節、紫癜、皮膚壞死、網狀青斑等,該患者臨床表現不支持。(3)Wegener肉芽腫:一般表現為上、下呼吸道症狀,胞漿型ANCA陽性。本例臨床表現及免疫指標均不支持。(4)係統性紅斑狼瘡:亦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該患者無多係統受累的表現,自身抗體陰性,故除外。(5)嗜酸性粒細胞筋膜炎:男性多見,與運動相關,皮膚多為硬皮病樣改變,皮膚活檢可見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筋膜層。該患者病史及皮膚表現均不支持。目前需進一步行各項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

  患者入血液科後的各項檢查:血常規:WBC 35.91×109~69.52×109/L,EO:70.8%~83.3%,Hb:74~103 g/L。PT+A正常。ALB 3.0 g/dl。糞便蟲卵(-),咽拭子、肛拭子(-)。T細胞亞群:B細胞計數減少,T細胞免疫功能正常。

  胸部CT:心包少量積液,雙腋下多個小淋巴結,餘未見異常。腹部CT:脾大,胰尾軟組織影,與腸道不能區分,餘未見異常。超聲心動圖:未見異常。

  骨髓活檢:造血組織增多,脂肪組織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紅係減少,易見巨核細胞。外周血免疫分型:HLA(-)DR(+),CD11b( +),CD15(+),CD10(+),CD13(+)。血塗片中性白細胞堿性磷酸酶(NAP)陽性率26%,積分38分。

  外周血染色體 bcr/abl融合基因(-)。右前臂皮膚病理活檢:表皮壞死,結痂,棘層細胞內見細胞間水腫,海綿形成,炎性細胞移入表皮,皮竇延長,真皮淺層水腫,局部大量肉芽腫性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右小腿皮膚病理活檢:潰瘍形成,潰瘍表麵結痂,真皮全層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見大量肉芽腫性炎性細胞。

  患者入血液科後開始出現低熱,據皮膚分泌物培養+藥敏結果,給予環丙沙星0.4 g Bid加阿米卡星0.4 g Qd抗感染治療,並加強局部護理,患者體溫漸降至正常。

  經以上檢查,患者免疫指標均陰性,無多係統受累證據,故暫除外結締組織病。結合骨穿、外周血免疫分型及染色體檢測等可除外CEL、CML等疾病。目前結合患者皮疹形態及皮膚病理考慮淋巴瘤高度可疑,應進一步行皮膚活檢明確診斷。

  皮膚科活檢蠟片病理科會診:真皮內見成片的異型淋巴細胞及成熟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病變符合T細胞淋巴瘤。免疫組化:CD3(+),CD20(-),MPO嗜酸性粒細胞(+),CD30(-),granzymeB(-)。再次行右上臂皮膚活檢,病理結果:可見真皮內呈灶狀分布的炎性細胞,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及異型淋巴細胞,可見多核巨細胞。免疫組化:AE1/AE3(-),S-100(灶性+),CD34(血管+),CD3(少量+)。考慮T細胞淋巴瘤診斷明確。用CHOP方案化療(CTX 1.2D1,EPI 110 mg D1,VCR 2 mg D1,Pred 40 mg D1~5),化療後病人皮損較前幹燥,大部分均已結痂,無新發皮損。(見圖4、5)

診斷皮膚T細胞淋巴瘤

經全身化療後,患者皮損有所好轉,也進一步支持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

  本例病人皮膚T細胞淋巴瘤表現不典型,病理活檢顯得至關重要。皮膚T細胞淋巴瘤常見為蕈樣黴菌病,侵及末梢血液稱Sezary綜合征,其臨床病程遷延, IV期可累及內髒,皮膚浸潤壞死明顯。淋巴瘤的皮損為多樣改變,早期可表現為非腫瘤性皮膚損害,漸表現出腫瘤的侵襲性;另外,其皮膚改變多樣,不同部位皮膚可表現為浸潤或反應性增生。我院曾明確診斷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患者如圖(圖6、7)。因此,臨床上遇有全身多發增殖性皮損,嗜酸細胞比例增高,應高度警惕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可能。確診有賴於皮膚活檢,必要時行多部位皮膚活檢以早期明確診斷。

點 評

  近年,淋巴瘤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本文報告了1例皮膚T細胞淋巴瘤病例,配有豐富的照片,相信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劉曉紅)

關鍵字:全身多發皮疹、間斷發熱、皮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全身多發增殖性皮損、嗜酸細胞比例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腫、皮膚T細胞淋巴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