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20年來,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已經將口腔保健作為重點預防項目,預防效果及成績非常顯著。總體而言,齲齒患病率在發達國家呈逐漸下降趨勢,但其在發展中國家的患病率仍呈上升趨勢。齲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重點防治疾患的第三位,僅次於心血管及癌症。WHO要求到21世紀初,5歲組兒童的患齲率控製在50%,無齲率達到50%,但目前的進展與這一要求相距甚遠,情況不容樂觀。
兒童的口腔保健監督應分為5個階段(表1),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個體,專業醫師應依據兒童口腔健康的狀況提出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並提供兒童所需的更多專業性幹預(包括母體妊娠、出生後第1周,以及第1、2、4、6、9月)。
表1 兒童口腔保健監督的不同階段
在妊娠期階段,母親應在分娩前去牙醫處作常規檢查,並治療口腔疾病(妊娠3~7月)。若母親計劃使用奶瓶喂養,要使其了解避免發展成不良習慣傷害孩子牙齒,尤其應注意孩子睡眠時不要含奶瓶奶嘴或隨意喂養。
口腔工作者須詢問的問題如表2所示。
表2 口腔工作者須詢問的問題(妊娠期)
兒童的雙親應了解相關的預防牙醫學及口腔發育的知識,了解嬰兒不能在睡眠時用奶瓶,並了解有關嬰兒出生前,個體處理的牙科問題。
總之,在嬰兒出生前,對家長而言,了解嬰兒牙齒的發育以及給予牙齒發育足夠的礦化物及營養極為重要。此外,母親還應關心自己的口腔健康,包括治療齲齒。家長自己也應掌握有效的刷牙及使用牙線的方法,了解菌斑(細菌及食物)是引起齲齒、牙周病的原因。須特別注意的是,通過母親的親吻,細菌可以傳遞給兒童,母親的口腔健康直接關係到兒童口腔健康與否。
在嬰兒期(1~12月)階段,口腔工作者應重點詢問家長的問題如表3所示。
表3 口腔工作者須詢問的問題(嬰兒期)
在該階段中,齲齒的危險因素包括:在夜間或睡眠時或醒來時隨意喂養嬰兒;口腔內變形鏈球菌濃度較高;奶瓶齲的病史。此外,外傷也是嬰兒期口腔安全的危險因素。
嬰兒期的預防要點包括:預防奶瓶齲,12月以後開始去掉奶瓶;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保持口腔衛生;增加監督性訪問的次數;應用適合嬰兒的安全措施。須特別注意的是,防止兒童外傷的安全措施並不完全適用於嬰兒(如座椅、上樓、不安全的玩具)。
在此階段,應遵循的準則如表4所示。
表4 雙親在嬰兒期應遵循的準則
通過口腔工作者的教育,雙親應了解口腔發育、牙齒萌出,並實施口腔保健。具體包括給嬰兒刷牙,確保嬰兒周圍環境是安全而有保護的,避免口腔及麵部的外傷。此外,還應注意的是,嬰兒不能抱奶瓶入睡、嬰兒要接受合適的氟化物增補物,確保嬰兒無活動的齲損,且有健康的口腔軟組織。
總之,在嬰兒期階段,應尤其注意預防嬰兒的奶瓶齲。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保護好牙齒,學習如何清潔孩子的牙齒,絕不讓孩子抱奶瓶入睡,6個月以後應盡量改成杯子(鴨嘴杯或吸管過渡)喂水,應盡量用水來代替甜飲料喂養,若發現新萌出的4個乳前牙有白斑,應盡快去牙醫處就診。
對牙醫而言,對嬰兒期的牙科疾患,應予以足夠關注。具體負責內容如表5所示。
表5 嬰兒期口腔專業工作者服務範疇
對保健工作者而言,其應在嬰兒出生後1周,以及1、2、4、6、9月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如表6所示。
表6 嬰兒期保健工作者服務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