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包含95個根尖周炎的損傷活檢樣本,樣本來源於已行牙髓治療和未治療的並且粘附於根尖的組織。記錄臨床和放射線影像數據。所有病例均診斷為根尖囊腫(n=23),並分為真性和袋狀,隨後比較以下指標:牙齒部位、患者性別、損傷大小、臨床症狀的嚴重性、是否存在竇道、之前的膿腫發作情況、主根管和分支內以及牙根外部表麵和囊腫腔內細菌的發生率。
結果顯示,11個樣本的分類為真性(48%),12個(52%)為袋狀。不論組織病理學診斷如何,在所有樣本中均發現細菌。在所有真性囊腫和11/12 (92%)的袋狀囊腫的主根管中檢測到浮遊細菌。每個檢測組10個病例的主根管中檢測到生物膜,並且在分支中也頻繁發生。根外生物膜僅在少量樣本中發現。真性(4/11; 36%)和袋狀(6/12; 50%)囊腫腔樣本中能夠檢測到細菌。組織炎症的嚴重性通常較高。真性和袋狀囊腫的臨床表麵、放射性影像、組織病理學和組織細菌學指標之間均無明顯差異。
結論:除了囊腔與根管區域的形態關係,真性和袋狀囊腫在不同檢測指標間無明顯差異。2種囊腫通常與根管內感染相關,有時也與根外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質疑是否需要區分真性和袋狀囊腫,並且不支持推測:真性囊腫與感染無關是獨立存在的實體。
原始出處:
Domenico Ricucci, Isabela N R??as, et al. "True" Versus "Bay" Apical Cysts: Clinical, Radiographic, Histopathologic and Histobacteriologic Features. J Endod., 2020 Jun 13;S0099-2399(20)30388-5. doi: 10.1016/j.joen.2020.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