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療是目前對牙髓炎、根尖周炎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根管治療中,額外牙根或根管的遺漏是導致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所以,對根管係統的準確判斷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是根管治療成功的關鍵。上頜第一恒磨牙多為獨立的三個牙根,分別是近頰根、遠頰根、齶根,常見3~4個根管,其中近中頰根較易出現雙根管且研究報道較多。對於齶側牙根變異的相關報道較少。本文報告上頜第一磨牙雙齶根1例,為上頜第一磨牙解剖變異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經驗。
1.病例資料
患者,女,69歲,因要求種植修複左下後牙來我院就診。對患者進行口腔全麵檢查時發現患者26齶側牙頸部齲壞,齶側近齦緣處牙齦溢膿。探診可探及齶側正中根分叉及深的牙周袋。無鬆動、無扣痛及冷熱痛。牙髓活力測定儀顯示牙髓有活力。口腔錐體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顯示26具有罕見的四個完全分開的牙根,其中兩個頰根,兩個齶根。根分叉下方可見骨質破壞。而對側的16為常見的三根牙。診斷為26牙頸部中齲,牙周炎。治療:去腐、備洞、樹脂充填。牙周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派麗奧牙周上藥。經數次的牙周治療,牙周狀況明顯好轉。
2.討論
上頜第一磨牙的雙齶根發生率極低。1991年,Christie等在國際上第一次報道了上頜第一磨牙雙齶根。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通過CBCT在中國患者中發現上頜第一磨牙的雙齶根。景亞楠等對630顆上頜第一磨牙進行CBCT圖像分析發現4根發生率為0.48%。楊博等對1957顆上頜磨牙CBCT圖像分析發現上頜第一磨牙雙齶根的發生率為0.31%。多為雙側對稱。而本病例為單側變異,更為罕見。目前臨床使用的錐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圖像分辨率高,可提供三維影像,能觀察到傳統X線片難以辨別的結構。
近年來,CBCT在臨床上逐漸得到廣泛運用,可從矢狀麵、冠狀麵以及橫斷麵對根管進行精確的形態學分析。這為變異牙根的發現及疑難根管的治療提供了直觀而準確的信息。提高了根管治療的成功率。通過查找文獻,筆者發現上頜磨牙雙齶根多分叉較大,根柱較短。極易出現牙周病和根分叉齲壞,增加了治療難度。
本病例也是這種情況,初診時發現齶側牙齦溢膿,齶側牙頸部大量食物殘渣,腫脹的牙齦和食物殘渣覆蓋了齶側的齲壞和齶根分叉。隨著充填和牙周數次治療,牙周狀況好轉,齶側根分叉暴露,以利於患者的牙周維護。臨床醫師在診療過程中要對解剖變異的牙齒有所警惕,本病例也提示我們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更能有效預防由於牙齒解剖變異造成的牙體牙周疾病。合理利用CBCT等影像手段,明確診斷、提高臨床治療的成功率。
原始出處:
關晶,穀建琦,張棟.CBCT輔助診斷上頜第一磨牙罕見雙齶根1例[J].現代口腔醫學雜誌,2019,33(03):187+189.
作者:關晶 穀建琦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