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Nature》發布的最新報道探討了中國的防疫經驗。文中提到,盡管在短時間內病例數激增,但是中國所采取的封鎖措施確實有效。不過,流行病學家表示,如果反應速度能夠更快一些,受影響的人數將更少。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新發疾病研究員Lai Shengjie和Andrew Tatem的模擬研究顯示,如果中國早一周采取防控措施,或許能防止67%的病例發生;再早三周,也就是1月初開始,就能把感染人數控製在總病例數的5%。此前,鍾南山院士團隊在一項報告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見解,如果防疫措施提前5天執行,感染人數將比現在少2/3以上,最終不會超過25,000人。
研究人員認為,早發現、早隔離是中國減少COVID-19病例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寶貴抗“疫”經驗。如果沒有這些措施,中國在2月底的確診人數可能是現在的5倍。Andrew Tatem 表示,“如果要分主次的話,早檢測和早隔離應該是最重要的。”
在這方麵,新加坡因其對疫情的警覺而受益匪淺。在1月3日武漢市衛健委通報“未發現病毒人傳人”的前一天晚上,新加坡政府就已經通知醫務人員要注意一種“不明原因肺炎”,在出現病例後,醫生立即甄別並隔離了感染者,並對他們的接觸者進行了追蹤。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目前該國累計確診病例數為266例。
韓國的抗疫經曆也印證了檢測以及追蹤隔離的重要性。兩周以前,這個擁有5000萬居民的國家一度成為除中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然而,現在韓國的情況明顯好轉。《Science》最新報道指出,這與該國廣泛、嚴密的檢測程序以及盡最大努力追蹤和隔離傳播者有關。
在2015年遭遇過MERS之後,韓國建立起了更完善的院內感染預防和控製機製,這也是直到現在韓國沒有醫護人員感染COVID-19的重要原因。新冠病毒在中國出現以後,韓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KCDC)迅速開發診斷試劑,並與診斷製造商合作開發商業測試套件,這讓韓國不至於陷入因診斷試劑短缺而無法檢測疫情的局麵。
據WorldMeter網站報道,韓國已經對27萬多人進行了檢測,相當於每百萬居民中就有5200多人進行了檢測。目前,韓國的病毒檢測能力已經達到15000次/天。3月初,該國還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機APP,用於追蹤被隔離者並收集症狀數據。
在病例追蹤方麵,韓國KCDC 130人的檢測團隊將重心放在新天地教會上,在這個群體追蹤到的人裏有80%被確診患有COVID-19,而在其他追蹤到的人群裏,確診比例僅為10%。隔離觀察期間,當地的隔離小組每天將打兩次電話確認那些自被要求行隔離的人群的情況,如果公民違規將麵臨將高達1000萬韓元的罰款並入獄一年。正是由於這些積極的措施,在不采取嚴格封鎖措施的情況下,讓韓國一度肆虐的疫情逐漸出現轉機。
3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稱9月疫苗就可以用在人身上,中國也在賽跑,估計前後不會差多少。在這之前,光靠“群體免疫”不可能解決問題。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提到的,預防感染和拯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打破傳播鏈。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檢測和隔離。“誰都不可能蒙住雙眼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