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雙側唇紅黏膜滑行瓣修複雙側唇裂術後唇珠缺失5例報告

作者:梁贇 楊育生 吳憶來 來源:中國口腔頜麵外科雜誌 日期:19-10-06

        唇裂修複時,往往因為唇紅組織處理不當,術後出現唇珠不明顯、不對稱或缺如。尤其在雙側唇裂患者,由於前唇短小,唇紅組織量不足,術後常常出現唇紅正中部凹陷,形成“口哨”畸形,上唇無唇珠、唇峰、人中脊及人中凹,往往伴有上前牙牙冠甚至是前牙牙冠及牙齦外露。雙側唇裂術後唇紅部畸形的二期整複也較單側唇裂更複雜。由於唇珠的特殊位置,其形態如何、是否豐滿對整體修複效果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們從矯治雙側唇裂術後常見的唇珠缺損或唇紅緣的“口哨”畸形出發,探索了一種合適、簡單、實用的唇珠修複方法,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病例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我科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雙側唇裂術後唇珠缺失患者5例(Ⅱ級),男2例,女3例;年齡7~26歲,中位年齡13歲,平均14歲。

        1.2手術方法

        於全麻下行雙側唇畸形矯正術+唇珠再造術。術中同期設計蒂在下方的雙側唇紅黏膜滑行瓣向下方滑行,轉移再造唇珠,複位雙側口輪匝肌並於中間瓦合縫合,以達到再造唇珠、消滅口哨畸形的目的(圖1)。

        1.2.1切開分離

        如圖1(A、B)所示設計切口。切開前唇各點連線皮膚,在皮下將前唇皮膚瓣翻起,前唇部肌肉予以解剖保留,將前唇黏膜組織保留在重建唇珠時使用,切除上唇皮膚處瘢痕組織。切開側唇各點連線皮膚,在側唇唇紅黏膜設計蒂在下方的矩形黏膜瓣,該瓣內含有雙側口輪匝肌肌纖維,在側唇形成完整的唇緣紅唇黏膜肌瓣,以備重建唇珠時應用。

        圖1 手術設計示意圖及術後照片。A.手術設計正麵觀;B.手術設計抬頭位;C.術後正麵觀;D.術後抬頭位

        1.2.2縫合重建

        按肌功能整複術複位、重建口輪匝肌,將兩側側唇唇紅黏膜肌纖維向下方滑行並瓦合縫合,再與前唇黏膜組織內肌層對位縫合,以重建豐滿的唇珠形態。

        2.結果

        所有患者手術後給予抗生素3~5d,7d拆線,5例手術均一期愈合,修複後形態明顯改善,唇珠形態豐滿逼真。經術後隨訪9~35個月,平均23個月。術後恢複效果良好,患者及家屬滿意(圖2、3)。

        圖2 術後1個月正麵觀

        圖3 術後9個月正麵觀

        3.討論

        先天性雙側唇裂由於其過多的組織缺損,尤以正中前唇部為甚,故術後常遺留上唇正中區凹陷,唇珠不明顯。唇珠是構成唇紅中份美學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缺損,即失去唇紅的美感。在某些較嚴重的情況下,還可造成上、下唇閉合不夠嚴密,形成"口哨唇",影響美觀、發音等功能。雙側唇裂術後繼發畸形的特點除與唇裂程度輕重有關外,還與第一次修複的手術方法有關。

        翦新春等的研究顯示,口哨畸形可分為4級,Ⅰ級:11、21牙冠顯露1/2;Ⅱ級:11、21牙冠全顯露或11、21牙冠全顯露伴12、22顯露近中縱行牙冠l/2~2/3;Ⅲ級:11、21牙冠全顯露和附著齦顯露1/2,或12、22牙冠全顯露伴附著齦顯露1/2及12、22牙冠顯露2/3以上;Ⅳ級:11、21牙冠及相應牙齦全顯露伴12、22近中牙冠縱顯露2/3以上。每種分級有其相應的修複方法,常見的修複方式有雙側推進肌蒂紅唇肌瓣修複法、V-Y推進修複法、雙“Z”形瓣修複法、下唇Abbe瓣修複術等。

        我們將原來需要切除的唇紅黏膜組織再利用,利用口輪匝肌複位及唇紅黏膜組織瓣向下滑行,以重建唇珠的立體結構,比單純行雙側口輪匝肌瓣複位更能體現出再造唇珠的立體感和豐滿感。使用該方法可以解決輕、中度口哨畸形(Ⅰ~Ⅲ級口哨畸形),有較廣泛的應用範圍,如圖示也簡單易懂,無需擔心血供問題。唇紅部的血運豐富,所設計的肌黏膜瓣可以不受長寬比例的限製,這為手術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證。設計的切口多位於唇部的非角化黏膜區域內,術後瘢痕隱蔽,修複效果良好。

        原始出處:

        梁贇,楊育生,吳憶來.應用雙側唇紅黏膜滑行瓣修複雙側唇裂術後唇珠缺失5例報告[J].中國口腔頜麵外科雜誌,2018(05):449-451.

關鍵字:唇紅黏膜,,滑行瓣,,雙側唇裂,,術後,,唇珠缺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