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病毒具有高致死率、高突變率、易產生耐藥性等特點,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脅。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以及寨卡病毒均屬於RNA病毒。寨卡病毒最早於1940年代在非洲被發現,此後也傳播到東南亞、太平洋島國和美洲地區。該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伊蚊叮咬,不過來自少數感染病例的證據表明,寨卡病毒可通過輸血、性接觸傳播。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間,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共報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2015年爆發至今,還沒有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療法。國際衛生組織(WHO)已經將寨卡病毒感染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那麼近期寨卡研究有哪些呢?請隨梅斯小編一起來回顧一下:
【1】Nat Med:寨卡病毒延遲兒童神經發育
doi.org/10. s41591-019-0496-1
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報告了2015年至2016年巴西裏約熱內盧寨卡病毒大流行期間,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生下的216名嬰兒的神經發育情況,結果顯示,約1/3的兒童神經發育或視力/聽力異常。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可能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類似登革熱的症狀。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症狀溫和,但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損害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小頭症及其他神經係統病變。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巴西裏約熱內盧寨卡病毒流行期間,研究人員招募了244名寨卡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孕婦。統計結果顯示,在223例胎兒存活病例中,早產率為13%,10例(4.6%)胎齡偏小。216名隨訪的嬰兒中有8例確診為小頭畸形。
該團隊利用貝利嬰兒發展量表(第三版)對其中146名兒童進行了認知、語言和運動評估,並對其餘70名兒童進行了神經發育問卷調查和神經學檢查。研究人員對這些兒童進行了完整的視力檢查和聽力評估。結果顯示,在7~32個月大的兒童中,有31.5%的兒童神經發育低於平均水平,而且視力或聽力評估異常;語言功能受影響最大,146名兒童中有35%低於平均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寨卡病毒對兒童神經發育的影響已得到動物研究的證實。研究顯示,小鼠感染寨卡病毒後,神經功能異常,出現自閉症等症狀。與研究中的兒童相似,在感染寨卡病毒亞洲菌株後,小鼠的視覺皮質功能和回路組織等明顯受損。不過,早期幹預或能改善在子宮內接觸寨卡病毒的胎兒的神經發育軌跡,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2】Nat Microbiol:耶魯學者發現以毒攻毒,預防寨卡病毒的解藥:蚊子蛋白
doi. 10.10.1038/s41564-019-0385-x.
2015年爆發至今,還沒有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療法。寨卡病毒感染導致了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在美洲的影響力超過100萬人。潛在的疫苗策略是攜帶和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耶魯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在這些蚊子唾液中找到了一些蛋白質,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寨卡病毒傳播。耶魯大學傳染病科的Erol Fikrig課題組從被蚊子叮咬的小鼠血中分離出了抗體。進一步基因組篩選鑒定出蚊子蛋白,並分別測試這些蛋白在細胞培養和感染小鼠模型中對寨卡病毒的作用。最後,他們精確地鎖定了一種蛋白質,AgBR1,能使小鼠感染加劇。
進一步實驗中,研究人員阻斷AgBR1,他們研發出一種抗AgBR1血清,並給攜帶了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後的小鼠注射。隨著時間的推移,抗血清降低了動物體內寨卡病毒水平,而且它還提供了額外保護,使小鼠免受全麵疾病和死亡侵襲。
研究結果表明,蚊子蛋白抗體可以保護動物免受寨卡病毒感染。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但這些結果有可能等於可行的寨卡疫苗。Fikrig團隊計劃研究其他蚊子蛋白,看看它們對感染有什麼用。如果確定了靶向蛋白,就可以為同一黃病毒家族的其他蚊媒疾病(如登革熱和西尼羅河病毒)提供疫苗開發信息。“如果這種蛋白對其他黃病毒很重要,意味著它可能對病毒感染也很重要,這是一個新的戰略,”Fikrig說。
【3】Nat Med:寨卡病毒延遲兒童神經發育
doi.org/10.1038/s41391-9-0159-9
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可能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類似登革熱的症狀。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症狀溫和,但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損害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小頭症及其他神經係統病變。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巴西裏約熱內盧寨卡病毒流行期間,研究人員招募了244名寨卡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孕婦。統計結果顯示,在223例胎兒存活病例中,早產率為13%,10例(4.6%)胎齡偏小。216名隨訪的嬰兒中有8例確診為小頭畸形。
該團隊利用貝利嬰兒發展量表(第三版)對其中146名兒童進行了認知、語言和運動評估,並對其餘70名兒童進行了神經發育問卷調查和神經學檢查。研究人員對這些兒童進行了完整的視力檢查和聽力評估。結果顯示,在7~32個月大的兒童中,有31.5%的兒童神經發育低於平均水平,而且視力或聽力評估異常;語言功能受影響最大,146名兒童中有35%低於平均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寨卡病毒對兒童神經發育的影響已得到動物研究的證實。研究顯示,小鼠感染寨卡病毒後,神經功能異常,出現自閉症等症狀。與研究中的兒童相似,在感染寨卡病毒亞洲菌株後,小鼠的視覺皮質功能和回路組織等明顯受損。不過,早期幹預或能改善在子宮內接觸寨卡病毒的胎兒的神經發育軌跡,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4】Clin Chem:Zika病毒特異性IgM抗體
doi.org/10. 1373/clinchem.2018.294819.
既往研究表明,細胞表麵分子HsTOSO / FAIM3 /HsFcμR是在淋巴細胞上表達的IgM特異性Fc受體。本研究顯示其細胞外免疫球蛋白樣結構域(HsFcμR-Igl)可以和IgM /抗原免疫複合物(IC)特異性結合,並利用這一特性開發針對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和寨卡病毒(ZIKV)的IgM抗體的新型檢測係統(CCHFV)。
研究人員在大腸杆菌表達His-tagged HsFcμR-Igl,並通過親和色譜法、氧化重折疊及凝膠排阻層析法純化。確認HsFcμR-Ig1與IgM /抗原IC的特異性結合,並開發了用於檢測抗CCHFV和抗ZIKV IgM抗體的2種原型ELISA。因此,直接用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患者血清和病毒特異性重組抗原在HsFcμR-Ig1包被的ELISA板上共孵育。通過測量顯色HRP底物的轉換來對結合的IC進行定量。
研究人員對15例經PCR證實的科索沃CCHFV感染患者和28例經PCR證實的巴西ZIKV感染患者的配對血清樣本,以及一組CCHFV/ZIKV- igm陰性血清樣本進行了檢測驗證。兩種ELISAs都具有很高的可重複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可與公司內部的黃金標準測試和商業試劑盒相媲美,甚至超過商業試劑盒。此外,塗有HsFcμR-Ig1的乳膠珠在與IgM陽性血清和HRP標記的抗原共孵育時聚集,但不與任一組分單獨聚集,揭示了在基於聚集的快速測試中使用HsFcμR-Ig1作為捕獲分子的潛力。
研究表明,重組HsFcμR-Ig1是用於人和動物來源的IgM /抗原IC的通用捕獲分子,並且在將來可以用於基於平板和珠子的血清學測試的開發。
【5】PNAS:CRISPR助力人類神經細胞的寨卡抗性篩選
doi: 10.1073/pnas.1900867116.
寨卡病毒(ZIKV)是一種神經性和神經毒性蟲媒病毒,對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大腦會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迄今為止,人們對ZIKV感染人類神經細胞所需的因素知之甚少。
最近,研究人員使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敲除篩選,在人多能幹細胞(hPSC)衍生的神經祖細胞(NP)中鑒定了ZIKV宿主基因。研究人員發現,涉及乙酰肝素硫酸化,內吞作用,內質網加工,高爾基體功能和幹擾素活性的宿主因子的突變賦予細胞對ZIKV的烏幹達菌株和最近的北美分離株的感染的抗性。
在人NP中鑒定的ZIKV複製必需的宿主基因也在同基因人星形膠質細胞中提供低水平的針對ZIKV的保護。
因此,該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高度脆弱的人類NP細胞中ZIKV感染的宿主依賴性機製的見解,並確定了潛在治療幹預的分子靶點。
【6】Neurology:Zika感染患者的長期結果研究
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7536
近日研究人員探討了寨卡病毒(ZIKV)感染對新生兒神經學表現和預後的影響。
2016年,研究人員在法國西印度群島疾病爆發期間,對連續出現的神經學表現ZIKV感染患者進行了觀察性研究。
共登記87名患者,其中包括6名兒童。95%的病例需要住院治療。吉蘭-巴雷綜合征是最常見的表現(46.0%),其次是腦炎或腦脊髓炎(20.7%),單發或多發腦神經麻痹(9.2%),其他外周表現(6.9%),腦卒中(1.1%)。14例(16.1%)患者(包括1例兒童)出現了涉及中樞神經係統和外周神經係統的混合性疾病。21例患者需要機械通氣,所有患者至少有一種體液中含有ZIKV RNA。兩名成年患者死於Zika神經綜合症。76例患者可以進行臨床隨訪(中位數為14個月),19例(25.0%)患者發現殘障(改良Rankin量表評分≥2),6例(7.9%)嚴重殘障(改良Rankin量表評分≥4)。在一種體液中檢測到的ZIKV RNA患者中,殘廢或死亡的風險較高(OR=9.19)。
Zika神經綜合症是一組異質的臨床神經學表現,腦神經麻痹和混合性神經疾病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大部分患者存在長期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