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腫瘤是口腔頜麵部所特有的第2大類腫瘤,約占頭頸部腫瘤的5%。涎腺可以發生多種類型的腫瘤,但因其發病相對少見、腫瘤形態多樣、部分不同類型腫瘤組織形態學具有重疊性,導致涎腺腫瘤診斷困難,具有挑戰性。本文報道並討論1例涎腺具有部分導管癌特征的淋巴上皮癌臨床病理特征和診斷依據。
1.病例簡介
患者,男,68歲,因左下頜包塊於2014年8月入院治療。主訴左下頜包塊1年,逐漸增大。查體患處皮膚正常,無不適。B超顯示腫塊為囊性,臨床考慮混合瘤。標本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二步法,所用一抗CK、EMA、CK5/6、P63、S100、AR、Ki67、IgG4、SMA、Desmin、Vim、CD68、CD163、CD38、CD15、CD30。
光鏡觀察頜下腺小葉結構基本存在,葉間纖維組織增生明顯(圖1)。部分區域淋巴細胞浸潤伴多個小葉腺泡萎縮,殘留小葉內及葉間導管(圖2)。部分導管上皮中—重度異型增生,胞漿嗜酸性;間質異型上皮細胞巢狀、彌漫或散在浸潤性生長伴廣泛淋巴細胞浸潤(圍導管浸潤更明顯,圖3)。瘤細胞胞漿豐富、嗜酸性,空泡狀核,核仁明顯、嗜酸;部分瘤細胞梭形,可見瘤巨細胞,彌漫浸潤(圖4)。免疫組化顯示瘤細胞強陽性表達CK、EMA(圖5),同時表達AR、Vim;S100勾勒出殘存腺泡結構(圖6),CK5/6、P63、SMA、Desmin、CD163、CD30均陰性;約5%瘤細胞Ki-67陽性;間質無漿細胞浸潤(CD38、IgG4陰性);CD68個別弱+;CD15部分+。
圖1涎腺小葉結構基本存在,葉間纖維組織增生伴膠原化,淋巴細胞浸潤(HE×40);圖2小葉內腺泡萎縮、消失,殘留導管,胞漿嗜酸癌細胞浸潤性生長,間質粘液變性、纖維組織增生伴淋巴細胞浸潤(HE×100);圖3胞漿豐富、嗜酸性癌細胞小巢狀圍淋巴細胞浸潤,中央見殘留導管(HE×200);圖4瘤細胞呈梭形、肉瘤樣,彌漫浸潤性生長,可見殘存導管伴淋巴細胞浸潤(HE×200);圖5癌細胞CK彌漫陽性。圖6S100勾勒出小葉內殘存腺泡(IHC×200)
病理診斷:慢性頜下腺炎伴淋巴上皮性病變,部分導管上皮中重度異型增生伴嗜酸性變,局部惡變。該病例經省某三甲醫院、美國匹茲堡大學病理係多方會診,最終診斷:涎腺具有部分導管癌特征的淋巴上皮癌,癌細胞嗜酸性變。
2.討論
此例頜下腺腫瘤形態罕見,病理診斷存在較多爭議。病變發生在慢性頜下腺炎的背景上。慢性頜下腺炎是1896年kuttner報道的一種頜下腺硬性腫塊性病變,臨床與腫瘤無法區別。主要病理表現為小葉結構尚存,導管周圍纖維化,伸展至小葉間隔,導管輕度擴張,周圍淋巴細胞浸潤伴淋巴濾泡形成。小葉內腺泡不同程度萎縮,甚至完全萎縮消失,呈硬化性改變。此背景需與IgG4相關硬化性涎腺炎鑒別。該疾病是IgG4相關硬化性疾病在涎腺的表現。
IgG4相關硬化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綜合征,可累及多個器官,包括硬化性膽管炎、涎腺炎、胰腺炎、乳腺炎等。其涎腺的病變在形態學上與慢性涎腺炎不易區分。後者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無大量IgG4陽性的漿細胞、無多器官受累。IgG4相關硬化性涎腺炎病變內大量漿細胞浸潤(IgG4+漿細胞>50/10HPF,IgG4/IgG>0.4,血漿IgG4蛋白明顯增高)。本例的組織學、浸潤的炎細胞類型更支持發病背景是慢性涎腺炎。
柳劍英等報道伴淋巴細胞浸潤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淋巴細胞周圍濾泡萎縮、濾泡上皮細胞胞漿嗜酸性變,浸潤的淋巴細胞數量與濾泡上皮細胞功能受損程度成正相關。提示本例中淋巴細胞對涎腺上皮細胞亦存在損傷作用。涎腺、甲狀腺罕見嗜酸惡性腫瘤均伴大量淋巴細胞浸潤。淋巴細胞在上皮惡變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還不得而知。吳蘭雁等報道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變早期感染EB病毒,引起上皮惡變導致淋巴上皮癌發生,表明EB病毒在涎腺淋巴上皮癌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例涎腺小葉結構存在,間質內尤其導管周圍大量淋巴細胞浸潤,部分殘存導管上皮細胞胞漿嗜酸性變並核異型改變,進而惡變,浸潤性生長。在此例疾病發展過程中是否也存在EB病毒感染,EB病毒及淋巴細胞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尚需進一步積累病例深入研究。本例腫瘤細胞增殖指數低,核分裂罕見,未見壞死,同時具有上皮樣及肉瘤樣細胞的形態特點及免疫表型(同時CK、EMA、vimentin陽性)。我們認為該病例是在慢性涎腺損傷基礎上發生的導管上皮損傷、惡變。瘤細胞胞體大,異型明顯,胞漿嗜酸、豐富,空泡狀核,核仁明顯,細胞黏附性差伴廣泛淋巴細胞浸潤。該例組織形態與淋巴上皮細胞癌更符合,同時伴有部分導管癌腫瘤細胞特征。
本例形態特點不同於經典淋巴上皮癌。經典淋巴上皮癌涎腺結構破壞、消失,未分化的癌細胞島或索與豐富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混雜,癌細胞界限不清,胞漿少,空泡狀核,核分裂較多見(1~5個/10HPF)。這與本例組織形態、癌細胞特點存在差異。同時此例與涎腺導管癌亦有區別。涎腺導管癌是高度惡性腫瘤,表現為組織結構破壞,瘤細胞排列呈條索、團塊、乳頭、篩狀結構,較多核分裂及壞死,部分病例可以見到導管內癌成分,這與本例組織形態差別較大,但兩例癌細胞形態有相似之處(胞體大,胞質豐富,核仁明顯,AR陽性)。
總之,本例涎腺腫瘤形態少見,具有多樣性並與多種腫瘤具有交叉性,其更詳盡的形態特點、發生機製及預後情況尚需要進一步積累、總結,究竟是一個獨特類型與否,還需要詳盡研究,以利於提高涎腺腫瘤的診斷水平。
原始出處:
鄭宏剛,吳濤,胡曉傑.涎腺具有部分導管癌特征的淋巴上皮癌一例[J].海南醫學,2018,29(15):220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