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日本、以色列、埃及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些證據,表明某些口腔細菌可能導致或加劇腸道疾病。他們在一篇發表在2017年10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中描述了對將在人口腔中發現的細菌導入到小鼠模型腸道內的影響的測試結果。中國科學院免疫學家曹雪濤(Xuetao Cao)院士針對這項研究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一篇觀點類型的論文,提出這項研究可能有朝一日導致人們開發出治療常見的腸道疾病的新療法。
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等腸道疾病是並不僅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疾病,它們也能夠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而且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致命性的。基於這個原因,醫學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關於它們的原因和治療方法的答案。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通常存在於口腔中的細菌與常見的腸道疾病之間存在著可能的關聯性。
這些研究人員報道,他們開展這項研究的起因在於他們中的一些成員注意到患有這三種主要的腸道疾病類型之一的患者在其糞便中具有高於正常水平的口腔細菌。因猜測其中可能存在一種關聯性,他們開展幾項實驗以便有助他們更多地了解這兩者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在第一項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將來自克羅恩病患者的唾液移植到具有無菌的腸道微生物組的小鼠腸道中。他們發現在一些情形下,這會導致腸道炎症。更仔細的觀察表明導致這種炎症的細菌是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即一種常見於在人口腔中但很少存在於腸道中的菌株。在另一項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將這種細菌直接導入到健康小鼠的腸道中,結果發現這並不會導致任何問題。當導入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時,讓這些小鼠服用抵抗克雷伯氏菌的抗生素再次會導致腸道炎症。利用來自結腸炎患者的唾液開展的實驗也會產生類似的結果。
正如曹雪濤院士指出的那樣,這些結果提示著口腔細菌與腸道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性,不過還需開展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點,但是如果事實證實果真如此,那麼在未來治療腸道疾病的方法可能包括給患者提供口腔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