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纖維異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是一種以膠原纖維和含有不同量礦化物質的成纖維細胞形成的纖維-骨結締組織取代正常骨組織為主要病理表現的良性腫瘤。FD的發病率位居骨腫瘤樣病損的首位,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10/1000000~30/1000000。種植義齒已成為牙列缺損和牙列缺失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目前在口腔種植領域,仍將FD病灶範圍視為牙種植術的禁區。我院於2016年8月收治1例上頜骨FD患者,由於主診醫生沒有嚴格把握種植牙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在病變區進行牙種植術,最終導致了種植失敗。為引起更多醫生警惕,現將該病例詳細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44歲,以“右上後牙咬硬物後疼痛1d”為主訴就診,門診檢查發現4冠根縱裂,無法保留,建議患者行種植義齒修複。患者自訴7歲時發現左右麵部不對稱,診斷為FD,病變生長緩慢,臨床無不適症狀,無特殊治療史。一般檢查:雙側顏麵部左右不對稱,右側顴部至右側鼻翼區呈彌漫性膨脹,捫診質地硬,骨感,無壓痛。專科檢查:口腔衛生狀況一般,結石(+),軟垢(+),口內牙齦及黏膜無異常,4冷熱刺激痛,叩診(++),可探及隱裂紋,6因齲缺失,7、5、7、6、7可見充填物,4、6全冠修複。全口曲麵斷層片示:右側上頜骨骨質呈高低密度混合毛玻璃狀改變,累及上頜竇、牙槽骨、顴骨以及鼻竇,邊緣模糊,7654位於病變區內,65根尖區可見圓形低密度影(圖1)。
圖1 患者首次就診時的全口曲麵斷層片,紅色箭頭處為FD近遠中邊界,a處可見4位於FD病變內
錐形束CT(CBCT)示:4牙槽脊寬度為12.6mm,牙槽脊頂根方約有13.2mm高密度影像,對側4則為正常牙槽骨影像(圖2)。請骨科專家會診後,診斷為:(1)右上頜骨單骨型FD;(2)4牙隱裂;(3)上頜牙列缺損;(4)65根尖周炎。主診醫生製定的治療計劃為:局麻下拔除4,即刻植入Bicon種植體(Bicon,美國),延期負重修複。種植手術過程:局麻下拔除4,搔刮牙槽窩,於4頰側近遠中做斜形切口,翻瓣,逐級備洞,植入Bicon種植體(4.0mm×8.0mm)1枚,頰側拔牙間隙內充填人工骨粉(Bicon,美國),上部覆蓋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減張,對位縫合。術後曲麵斷層片示種植體植入方向偏向齶側(圖3),上頜CBCT示頰側骨壁厚度約為4.5mm,齶側骨壁厚度約為2.5mm,種植體根部距上頜竇底約14.1mm(圖4)。
圖2 首次就診時的CBCT影像。a~c依次為患側4、5、6唇頰側切麵邊界圖;d為對側4正常牙槽骨影像
圖3 種植術後曲麵斷層片示種植體偏近中
圖4 種植術後上頜CBCT影像。a為4冠狀位片,示種植體偏向齶側;b為4多平麵重建(MPR)平麵切麵,示種植體偏向齶側
二期手術與修複:種植術後4個月,行種植二期手術,X線片示近中種植體-骨界麵透射影,提示骨結合不良(圖5),種植體無動度,取模後,行冠修複。冠修複後3個月,患者自覺疼痛,進食冷熱食物不適,無法咀嚼食物,並伴有種植體鬆動,查體後發現種植體鬆動Ⅲ度,局麻下取出種植體,種植體表麵光滑無骨粘連。種植體取出後患者疼痛等不適症狀明顯改善,3個月後複診,創口愈合良好。
圖5 種植術後4個月X線片示種植體骨結合不良,圖中紅色箭頭處為種植體周圍低密度影像
2.討論
FD由Von Recklinghausen於1891年首次報道,是一種骨組織的發育缺陷,X線片中顯示為典型的毛玻璃樣外觀。目前主流觀點認為,FD的病理機製是由纖維發育過程中潛在的GNAS1基因突變導致GS蛋白的激活,腺苷酸活化酶分泌增多,阻礙骨祖細胞的成熟,同時未分化間充質幹細胞形成異常的骨基質、骨小梁和膠原蛋白。FD為自限性的良性骨纖維病變,病變進展緩慢,呈無痛性漸進性增生。FD臨床表現分為單骨型、多骨型以及Albright′s綜合征,約有70%~85%的病例為單骨型,主要表現為累及單個骨,累及鼻竇的單骨型病變發病率低於20%;多骨型患者通常累及多個骨,發病年齡較單骨型早,最好發於上頜骨、顱麵骨和肋骨。上頜骨的發病率是下頜骨的2倍,且多見於單側病損。其中3%的多骨型患者伴發咖啡牛奶色素斑和性早熟,稱為Albright′s綜合征。
本病例屬於上頜骨單骨型病損,其病變區主要累及了上頜竇以及鼻竇、牙槽骨和顴骨。本病例由於主診醫生沒有嚴格遵循牙種植手術的適應證與禁忌證,在FD病灶內仍進行牙種植術,繼而造成了後期種植修複的失敗。FD之所以為種植手術禁忌證,原因包括:
(1)FD屬於良性骨纖維病變,非正常骨組織,無法和種植體形成骨結合。FD的病理表現隨著骨樣組織和纖維基質的比例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幼稚FD病灶內有肥大的纖維母細胞,毛細血管豐富,骨小梁纖細,排列不規則,因此骨組織較疏鬆;成熟FD病灶內毛細血管減少,纖維細胞伸長,膠原纖維多且致密,骨小梁排列成相互平行的層板骨,但在層板骨中可見到反折線和間歇線,可見到類骨質層。故FD病變內無法形成正常的骨組織,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欠佳,常因無法形成骨結合而導致種植的失敗。
(2)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已經證實了FD的發病與創傷有密切的關係,在創傷的不良刺激下,FD有可能再次進展,並易發生惡變,部分學者甚至將創傷後FD病損列為單獨的一類疾病。
(3)FD病變區破骨細胞活躍。Motomura等研究發現,在FD動物模型中,GNAS1基因突變可誘導cAMP的濃度升高,進而導致白細胞介素-6(IL-6)的過量表達,IL-6可刺激破骨細胞前體的分化和生長,導致成骨和破骨的不平衡,促進牙槽骨的破壞和吸收,產生種植體周圍炎致使種植失敗。種植牙美觀舒適及不損害天然牙的顯著優點,在臨床上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但隨著其廣泛的應用,部分口腔科醫生不能嚴格把握禁忌證,甚至沒有經過係統的評估就對患者行牙種植術,極易導致種植失敗。
本文報道的FD病變區牙種植失敗可警示廣大口腔種植醫生,必須嚴格把握種植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才能提高種植成功率,否則可能造成種植失敗,甚至對患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原始出處:
魏中武,陳灼庚,徐普.上頜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患者牙種植失敗1例報告[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誌,2018,11(06):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