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某,女,12歲,因“牙齒不齊,兜齒”來院就診。臨床檢查:麵型為方圓型,麵部左右基本對稱,側麵觀麵下呈凹麵型,下頜平麵角均角。全口恒牙列,右側磨牙近中關係,左側磨牙中性關係,13位於12根部唇側,未萌出,前牙反牙合,23唇向錯位,上頜中線居中,下頜中線左偏3mm。11、21無牙體缺損或充填體,無深牙周袋,牙齒無鬆動。牙齦無明顯紅腫,口腔衛生一般。
經詢問病史,患者無係統性疾病,無牙根吸收家族史,無口腔不良習慣,無正畸治療史,無外傷史,11、21無牙體牙髓治療史,無調牙合史。X線曲麵斷層片示:13近中阻生;11、21根尖片顯示:牙根吸收明顯11、21牙根短小,11冠根比大於1:1,21冠根比約為1:1,根尖呈楔形狀,兩牙牙周膜連續完整;上下頜第三磨牙胚均存在;頭顱側位片顯示:Ⅲ類骨麵型(圖1)。
圖1 矯治前資料。矯治前X線片
診斷:安氏Ⅲ類錯牙合;毛氏Ⅱ1+Ⅰ1+Ⅴ類錯牙合;骨性Ⅲ類;11、21特發性牙根吸收,為Levander等的牙根吸收分度法中的4度根吸收(圖2);13近中阻生。
圖2 Levander 等的牙根分度法
治療過程:采用0.022英寸係統的MBT直絲弓矯治器進行矯治,總療程為36個月。依次用0.012,0.014,0.016英寸鎳鈦圓絲,0.016×0.022英寸鎳鈦方絲排齊整平上下牙列;用0.016×0.022英寸不鏽鋼方絲,關閉下頜間隙,12、14間置推簧,擴大13間隙,12、32上置牽引鉤,斜行牽引,糾正中線,同時配合Ⅲ類牽引;待13萌出,粘結其托槽,排齊牙列,精細調整。整個矯治過程需格外注意11、21動度,中期拍攝根尖片觀察其牙根情況,牙齒鬆動度增加時停止加力(圖3)。
圖3 矯治過程中X線根尖片
治療結果:矯治結束後患者為直麵性,麵型良好,上下前牙覆牙合覆蓋正常,牙齒排列整齊,上下牙基本為尖窩相對狀態,上下中線基本居中對齊,13牙齒形態良好,11、21無鬆動。X線片示:牙根平行排列,未見明顯牙根吸收(圖4)。治療前後頭影測量值(表1)。
圖4 治療結束後資料
2.討論
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前牙反牙合,Ⅲ類骨麵型,13阻生,雖有11,21的不明原因重度牙根吸收,結合家屬意見,同意一旦出現進一步牙根吸收甚至鬆動脫落時,接受後期的11,21種植修複治療,因此綜合考慮為患者進行固定矯正治療。本例患者為前牙反牙合,13阻生,治療前X線片示11、21已有明顯的牙根吸收,為Levander等的牙根吸收分度法中的4度———極重度牙根吸收,吸收量超過根長的1/3。該患者無係統性疾病,無牙外傷,無咬合創傷和牙周組織炎症,亦無牙體牙髓治療史、正畸治療史等,即其牙根吸收沒有明確已知的局部或係統性因素,11,21為特發性牙根吸收。國內外大量研究已證實,牙根吸收為正畸固定矯治的並發症之一,其吸收量與患者的年齡,拔牙與否,錯牙合類型等有密切關係。
由於特發性牙根吸收病因尚未明確,矯治過程中有牙根繼續吸收的可能,因此如何減少正畸治療過程中的上頜中切牙牙根吸收成為本病例的難點。此類病例常見的拔牙方案有:①拔除上頜第二前磨牙和下頜第一前磨牙;②拔除2個下頜前磨牙。
本病例采取拔除4個第二前磨牙。該患者上頜擁擠度為Ⅲ度擁擠,且尖牙阻生,前牙反牙合,上頜擁擠集中在上頜前部,如果拔除上頜第一前磨牙有利於擁擠度的解除與排齊右上頜阻生尖牙,但此方案會增大上中切牙移動的距離,增加牙根吸收的風險,且不利於反牙合的糾正,故決定拔除2顆上頜第二前磨牙。而對於下頜,其下切牙牙冠已舌向代償性傾斜,前牙覆蓋較小,患者能輕鬆退下頜至切對切狀態,且患者Ⅲ類麵型並不明顯,故拔除下頜第二前磨牙。
該病例成功矯治了反牙合伴前牙特發性牙根吸收及尖牙阻生,且矯治完成後特發性牙根吸收的11,21並無進一步鬆動,采用WinCeph8.0軟件測量矯治前後11,21冠根比分別增加了26.5%和17.3%,與國內學者研究得出的正常上頜中切牙矯治前後冠根比增加24%相近。結束矯治1年後的隨訪顯示咬合穩定,牙根無進一步吸收。該病例實屬個案,特發性牙根吸收病因尚不明確,3~4級的牙根吸收已致牙根長度大為減短,不當的正畸矯治力極有可能加速牙根吸收,導致牙齒鬆動甚至脫落。故矯治治療前,醫生應對上頜切牙特發性牙根吸收的患者進行充分評估與溝通,矯治過程中定期拍攝根尖片,小範圍移動前牙,細絲輕力,最粗弓絲使用到0.017×0.025英寸,患者每次複診高質高效,將主動治療時間控製在2年,從而達到良好而穩定的治療效果。
原始出處:
王璐,李任,溫黎明,李金源,李瑛.正畸治療伴上中切牙特發性牙根吸收及尖牙阻生1例[J].臨床口腔醫學雜誌,2017,33(0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