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顧某,男,10歲
【主訴】
因左下後牙牙齦間斷出血半年,夜間反複大出血半月就診。
【體格檢查】
頜麵無明顯腫脹,混合牙列,74鬆動Ⅱ度~Ⅲ度,73鬆動Ⅰ度。74、75頰側牙齦呈肉芽樣增生。
【輔助檢查】
血常規未見異常;X線曲麵體層片示74牙根及牙槽骨明顯吸收,34近萌出。考慮73乳牙滯留,拔除後牙槽窩大量血液湧出,呈噴射狀,碘仿紗布嚴密填塞血止。
【初步診斷】
經數字化血管造影(DSA)診斷為頜骨高流速血管畸形並血管介入栓塞(圖1),
【治療】
痊愈出院,2年後複查無複發。
【討論】
頜骨高流速血管畸形可發生於任何年齡,10~20歲多見,下頜骨較上頜骨多發,常見牙齦自發性出血(尤其是夜間)或繼發頻繁出血且量較多。可因乳牙鬆動拔牙、乳恒牙交替或誤診手術、活檢而引起大出血。局部牙齦呈青紫色或暗紫紅。病變可僅限於頜骨內,也可伴發周圍軟組織的動靜脈畸形,觸及波動,聞及“吹風樣”雜音。X線片表現溶骨性改變,不規則、邊界不清的骨質疏鬆區,多呈“蜂窩狀”或“肥皂泡樣”,骨壁變薄、膨隆;上頜竇變昏暗模糊、竇腔變大、骨壁破壞;受累牙齒移位、牙根吸收等。下頜骨動靜脈血管畸形可見下牙槽神經管增粗,頦孔和下頜孔明顯擴展,下頜孔呈“喇叭口”狀,位置輕度下移。MRI和數字化血管造影(DSA)對其有特異性診斷意義。目前DSA和血管介入栓塞技術為頜骨高流速血管畸形治療的首選,也包括手術、局部注射等方法。控製急性出血和預防大出血,主要通過早期診斷,分類處理,永久消滅頜骨內的異常血管團和定期隨訪。
原始出處:
蔡傳寶, 雷誌雲, 秦增輝.頜骨高流速血管畸形1例[J].臨床口腔醫學雜誌, 2017, 33(2):6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