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腸憩室出血1 例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18-02-21

        【一般資料】

        患者,男性,66歲,因“便血2小時”入院;有“高血壓”病史8年,一直口服“左氨氯地平片2.5mg1日1次”治療;有“陣發性房顫”病史5年,一直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0.1g1日1次、穩心顆粒5g1日3次及曲美他嗪片20mg1日3次”;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入院查體】

        血壓158/90mmHg,體溫36.5℃,呼吸19次/min,脈搏84次/min,神誌清,精神可,皮膚鞏膜無黃染,無貧血貌,未見肝掌及蜘蛛痣,雙側鎖骨上淋巴結未及腫大,腹部平坦,未見腹壁靜脈曲張,全腹無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觸及包塊,腸鳴音3次/min,肛門指檢未觸及包塊,指套染有少量鮮血。入院後查血常規:WBC3.63g/L,Hgb64.0g/L,PLT89g/L。CRP11.48mg/L。血腫瘤標記物示CA-153、AFP、CEA、CA-125、SCC、CA72-4,CA-50,Ca-199均正常範圍。肝功能:ALB29.88g/L,TP45.61g/L,ALT14.5U/L,AST14.5U/L,GGTP35.0U/L,ALP37.8U/L。大便常規及隱血示隱血4+,紅細胞大於50個/HP,白細胞1~3個/HP。入院後急行結腸鏡檢查示盲腸多發憩室,其中一個憩室附著血痂,冰鹽水不能衝掉。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降部憩室,未見活動性出血。予以奧曲肽針減少內髒血流止血;予頭孢噻肟鈉針抗感染及輸血、補液等治療,患者出血停止,複查大便常規及隱血陰性後出院。

        【討論】

        結腸憩室是指結腸黏膜經腸壁肌層缺損處向外形成囊狀突出的病理結構,多個憩室則稱之為結腸憩室病。本病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是西方國家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占消化道出血的17%~40%,在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發病率較低,據上海華東醫院項平教授等報道,在其觀察的1431例下消化道出血中僅有13例屬結腸憩室病出血,僅占0.9%。故本病例在我國屬少見病例。其典型表現是無痛性出血,可以表現為大出血,好發於老年人,多伴有動脈硬化及動脈血管畸形,受化學性或機械性損害而誘發。憩室出血其部位歐美人多在乙狀結腸,而亞裔及我國通常以右半結腸憩室為多。該病例為老年男性,有高血壓、心房纖顫等多種基礎疾病,憩室發於右半結腸,與流行病學特點相符合。本病病因尚不清楚,絕大多數為後天形成,為退行性變。大腸動力紊亂、低纖維膳食攝入和腸壁完整性缺陷被認為是大腸憩室的主要發病機製。有學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綜合分析歸納,認為:低纖維飲食、慢性疾病長期的藥物治療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引起腸腔內壓力變化以及腸壁結構和運動能力改變,導致了憩室疾病的出現。憩室內壓力增高以後可引起黏膜壞死或糞石直接損傷黏膜就可出現出血。另外,老年人,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毛細血管脆性也會增加,從而導致憩室黏膜下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國人膳食中纖維素含量高,可能是結腸憩室發生率低的原因。憩室出血的診斷主要依靠鋇灌腸、腸鏡或者手術探查。出血時可行血管造影及核素掃描明確出血部位並進行治療,但是不能診斷是由憩室病引起的出血。急診腸鏡檢查和治療是老年患者優先考慮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有2/3的患者得以明確診斷,1/3的患者能成功止血,檢查的最好時機是在住院後24h內。影響因素主要是異物、凝血塊、食物或糞便殘渣,因此在內鏡觀察及治療之前,需用冰生理鹽水等進行充分地清洗,治療方法包括禁食、靜脈使用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抗感染治療,內鏡下可直接電凝或金屬鈦夾等單獨或聯合應用。如內科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隨著我國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在臨床上應引起重視。

關鍵字:盲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