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內小結節的影像學特點和處理策略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胸科醫院 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 簡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3-01-23

肺內小結節的影像學特點和處理策略

肺內小結節病變的隨訪指南

  Fleischner學會指南

  臨床實踐中對於無症狀的肺內小結節的處理,主要根據影像學的特征判斷小結節病變的性質,高度懷疑惡性病變時可給予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檢查、CT引導下的經皮肺活檢或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ATS)切除。

  但以上診斷方式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例如,無症狀的、<10 mm的小結節通常影像學特征不明顯;而PET檢查對於<8 mm病灶的特異性明顯下降;CT引導下的肺穿刺活檢因肋骨的阻擋和肺的活動而難以成功,因此,對於不能明確性質的肺內小結節,隨訪是臨床上的主要手段。

  早在2005年,美國推出了費萊舍爾學會(Fleischner Society) 指南,主要針對年齡大於35歲、無已知惡性腫瘤的肺小結節患者的隨訪和診治策略,並應用至今(右圖)。

  指南強調,先要對不確定的小結節病變進行惡性可能的風險預估,並已有研究運用概率預測方法,量化分析了臨床特點中的危險因素。分析發現,預測惡性可能的4個獨立因素分別是吸煙史、患者的年齡、結節的大小、戒煙的時間,它們的風險比分別是7.9、2.2、1.1和1.6。表2總結了有肺內結節病變患者罹患肺癌的風險因素。

  Fleischner學會指南的核心思想是:

  ⒈ 吸煙或有其他惡性病變的危險因素為高危;

  ⒉ 越小的病變惡性可能性越低;

  ⒊ 實性小結節>2年無進展,則良性可能性大。

  指南推薦年齡大於35歲、無已知腫瘤病史的患者經臨床風險評估後分為低風險和高風險人群,然後根據病灶大小決定最初隨訪間隔時間,再根據病灶的進展情況調整隨訪間隔時間。

  但是一項跟蹤研究也指出,僅有58%的臨床醫生在實踐中按指南對目標人群進行隨診,這意味著指南有一定局限性。

  Fleischner學會指南的局限性

  結節的大小與惡性病變的關係

  結節大小與惡性風險有獨立相關性。肺癌篩查文獻數據指出,>20 mm的結節惡性可能性為64%~80%,11~20 mm為33%~64%,5~10 mm為6%~28%,<5 mm為0~1%。

  因此隨訪間隔在小病灶要明顯長於較大的病灶,但首先還是要結合病史和結節的形態學特點判斷病灶的性質,如病灶為不規則分葉狀伴針骨狀毛刺,則惡性可能性大,純毛玻璃樣或部分實性病灶惡性的可能比實性病灶更大,因此即使為微小病灶也要進一步檢查或密切隨訪。

  結節的倍增時間與惡性病變的關係

  進行性進展是惡性腫瘤的特點,其生長速度為指數級增長,倍增時間主要決定於組織學類型和腫瘤的血供。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了腫瘤的倍增時間,33%容積倍增時間(VDT)為100天,40%VDT為100~400天,27%VDT大於400天。一般而言,VDT在30~400天時要懷疑惡性的可能;感染性病變的VDT小於1個月;肉芽腫性病變和錯構瘤的VDT大於18個月;超過2年未見增長的結節被認為良性病變的可能性極大。

  在一項研究中,原位癌(細支氣管肺泡癌,BAC)的倍增時間為42~1486天,但浸潤性腺癌的倍增時間為124~402天。原位腺癌和其他緩慢生長的腺癌影像特征均為毛玻璃樣,在一項有關小病灶的倍增時間研究中,毛玻璃樣病變平均倍增時間達到813天,半實性結節倍增時間平均為457天,實性結節的平均倍增時間為149天。

  但臨床上仍然觀察到數年沒有增長的腫瘤,多見於原位癌或癌前期病變不典型腺樣增生(AAH),而這些病變多為純毛玻璃樣或半實性的病變,因此倍增時間仍需要結合影像學特點

  肺內小結節病變的診療措施

  處理肺內性質不明的小結節有三個步驟,以下詳細說明。

  步驟1:通過CT密切隨訪觀察

  根據本文前半部分(B4~5版)所描寫的影像學特征,如結節良性可能性較大,或估計進展緩慢、穿刺活檢困難、手術範圍和風險大、患者對手術存有顧慮等,可采取CT密切隨訪。

  步驟2:給予診斷性檢查,如PET、經皮肺活檢、經氣管鏡肺活檢等

  PE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87%和83%。對於風險預估值低的患者,PET陰性可能性大大提高,這類患者仍然需要密切隨訪。PET的假陰性常見於<8~10 mm結節、原位腺癌、類癌、黏液腺癌;PET的假陽性多見於結節病、風濕性結節、黴菌和分枝杆菌感染。因此,仍需要結合病史和影像學特征綜合判斷。

  CT引導下細針穿刺的陽性率在65%~94%。常見並發症為氣胸,發生率在15%~43%,多見於小病灶、位置較深的病灶、肺氣腫的患者、從側麵或近葉間裂進針穿刺等情況,需進行引流的比例為5%(4%~18%)。

  能通過氣管鏡引導下肺活檢明確診斷的僅10%~50%,<20 mm的外周病灶大約33%能獲得診斷,CT中顯示有支氣管造影征特別是支氣管通向病灶的陽性率高達70%。

  近來有薈萃分析報道,運用支氣管內超聲(EBUS)對外周病灶活檢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73%和100%,對<25 mm病灶敏感性為71%,因此用於小病灶活檢的EBUS尚須進一步探索。磁導航結合氣管鏡的CT成像技術在選擇性患者中的診斷率為63%~74%,尤其對有支氣管造影征患者敏感性更高。

  步驟3:外科手術

  當預估惡性病變的可能大於60%~70%,其餘診斷方法不能給出明確的診斷時,需要外科手術介入以明確診斷並進一步治療。

  手術前須充分評價手術獲益與風險,考慮患者意願及其心肺功能、有無並發症。楔形切除手術死亡率在0.5%,肺葉切除死亡率在1%~4%。手術中冰凍切片如為良性病變僅做楔形切除,如為惡性病變須行葉切和係統性淋巴結清掃。

  對於小病灶,減少切除範圍是否更好尚無定論。有研究提示,肺段切除有較好的邊緣,並廣泛切除了區域引流淋巴結,對<20 mm的病灶肺段切除優於楔形切除。已有回顧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提出,對<20 mm的病灶,特別是原位腺癌倍增時間>400天時,肺段切除更為合適。

  總之,對於無症狀肺內小結節的處理,需要根據患者病史、影像學特征預估惡性病變的風險,結合結節大小及倍增時間、診斷性檢查的陽性可能、手術的收益和風險以及患者的意願綜合考慮,關鍵是把握病變的惡性風險和相應的手術風險。

關鍵字:肺內小結節,影像學特點,處理策略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