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是第29個“全國愛牙日”。“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是大家對口腔尤其是牙齒疾病最直觀的感受。不過,從國家衛計委19日公布的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看,口腔健康並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足夠重視,尤其是中年人口腔問題叢生,罹患腦卒中、心髒病的風險增多。
每天堅持刷兩次牙人數有限
從1983年左右開始,我國平均約每十年開展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就在不久前,中華口腔醫學會聯合中國疾控中心和全國35個口腔醫學院校等,共同開展了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摸清了全國老百姓口腔健康狀況的“家底”。
“這些年居民口腔健康素養水平其實在逐步提高。”國家衛計委疾控局監察專員常繼樂分析。調查顯示,口腔健康知識的公眾知曉率超過六成,高達84.9%的調查對象認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定期檢查和自我維護口腔健康是必要的。
認可是一回事,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又因人而異。
刷牙是個人最常用、最有效的自我口腔保健措施。由於牙齒表麵不停地形成菌斑,因此從牙齒長出開始就應當每天堅持早晚刷牙。調查顯示,目前我國5歲、12歲兒童和成人每天兩次刷牙率分別為24.1%、31.9%和36.1%,城市高於農村,女性又高於男性,與十年前相比進步非常明顯。
不過,這同時意味著隻有不足四成成年人每天堅持刷兩次牙。常繼樂表示,雖然每天兩次刷牙率這一指標值和過去比有明顯增長,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小標題)齲病長期困擾“一老一小”
兒童和老人是最容易患牙病的群體。從調查結果看,盡管情況相比十年前有所改善,但齲病仍然困擾著兒童及老年人。
兒童是齲病高發人群,齲病發生與糖的攝入、口腔衛生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含糖食品和含糖飲料的攝入量呈上升趨勢,其中兒童受影響最大。
調查顯示,與十年前相比,5歲和12歲兒童齲患率分別上升了5.8和7.8個百分點。雖然充填治療比也隨之上升,但總體水平仍較低,齲病的防治仍需重視。
“‘牙疼不是病’的觀念是錯誤的。”中華口腔醫學會前會長王興說,齲病從兒童階段如果得不到重視和治療,後期用牙又不注意,很容易發展成為牙髓炎等嚴重疾病。到那時,治療的痛苦、複雜、費用昂貴程度都會大大提升。
與兒童相比,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狀況向好。人口腔內正常有28到32顆牙齒,牙周病和齲病是中老年人牙齒缺失的主要原因。牙齒缺失不僅影響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觀,也會增加消化係統負擔和心理壓力。
2016年,65到74歲老年人存留牙數為22.5顆,與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5顆。65到74歲老年人全口無牙比例為4.5%,與十年前相比下降了33.8%。
常繼樂透露,目前我國有缺牙的65到74歲老年人中修複的比例為63.2%,比例越來越高,但仍有近一半老年人不能及時修複缺失牙齒。
中年人成口腔疾病“重災區”
調查結果還顯示,集各種壓力於一身的中年人,正在成為口腔疾病的易感人群。
牙石是口腔內礦化的牙垢和菌斑,表麵附著有大量的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動因素。牙齦出血提示牙齦有炎症,是判斷牙齦炎症活動性的指標,也是牙齦炎、牙周炎的臨床表現之一。
牙石檢出率和牙齦出血檢出率是成人牙周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35到44歲居民牙石檢出率為96.7%,牙齦出血檢出率為87.4%,占比相當高,幾乎覆蓋了該年齡段的全部群體。
王興認為,中年人工作壓力大,普遍不重視口腔健康。“中年人再忙也不能忽視口腔健康,否則,進入老年後日子就會很難過。牙齒掉了,咀嚼的功能就喪失了,生活質量更談不上。”
近年來,齲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不僅影響咀嚼、發音等生理功能和美觀,還與腦卒中、心髒病、糖尿病、消化係統疾病等全身疾病有密切關係,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常繼樂坦言,隨著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口腔疾病醫保報銷的範圍未來會進一步擴大。他還倡議將口腔健康檢查納入全身體檢範圍,及早發現口腔隱患,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