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口腔護理的誤區

作者:佚名 來源:kq520.com 日期:17-09-01

        誤區1:隻要沒有齲齒,我的牙就是健康的

        艾瑪我是不是該說你“無知者無畏”。有一句話大概能概括很多人的想法:“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偶爾的牙疼,出血沒什麼問題它自己就會好了,隻是上火而已...隻要沒有蛀牙,我的牙就是好的。

 

        對不起我要告訴你,牙疼,出血等症狀往往是牙周疾病的信號,蛀牙能產生的最壞結果也就是拔掉嘛,而牙周疾病如果不加重視,就會發展成為牙齒早早鬆動,脫落,比拔牙更痛苦,年紀輕輕地就掉光了牙,裝上假牙,想想就怕T_T

        誤區2:每天刷兩次牙就夠了

        大多數人的習慣也就是每天刷兩次牙,很多人也因為趕時間,犯懶等原因草草了事。小編真想說:你們這是作死啊!~~刷牙是每天最基本的你們還不好好做!你牙疼怪我咯~

 

        ▲巴氏刷牙法

        牙刷毛是斜 45 度放在牙齒和牙齦交界的位置,小幅度水平震顫,一顆牙一顆牙地刷,不管你用的是什麼牙刷,都該這樣。

        從理論上來說,飯後刷牙更科學有效,因為隻要吃過東西就會有新的軟垢沉積下來,同時牙菌斑也在鍥而不舍呼呼地長,這時牙刷捅下去能一窩端掉。

 

        用牙線也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刷牙其實有些死角是刷不到的,這時候就需要用牙線輔助清潔,牙線會從牙縫中帶出一些牙垢,它礦化了之後就是牙結石啊!所以用牙線是很有必要的!

 

        誤區3:牙齦出血是上火

        為什麼刷牙的時候會出血呢?說白了就是因為你不注意清潔,牙齦周圍積累太多細菌引發牙齦炎,發炎的牙齦會容易出血,容易出血的牙齦讓你不敢刷,牙齦越來越髒,越髒牙齦越發炎,然後出血越來越嚴重……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牙齦出血不可怕,要刷,越是出血的地方越是要好好刷,刷幹淨以後牙齦消炎了,自然就不出血了。當然,如果你這麼刷了一禮拜,還是出血不少,那說明有一些單靠刷牙去除不掉的汙垢附著在牙上了,你就需要洗牙了,誰再跟我說上火我就隻能說...

 

        誤區4:洗牙會讓牙縫變大的

 

        放心洗牙沒那麼恐怖......

        很多人會說:“洗牙不好的!牙縫會變大的!”洗牙說:"這個鍋我不背!"

        牙縫是因為之前填在裏麵的牙結石和汙垢被清除了,所以露出了縫隙。因為之前你不注意口腔衛生,牙結石已經慢慢擠占掉你的健康牙齦了,所以簡而言之洗牙之後出現的牙縫是你損失掉了你的牙齦,而且這些都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牙縫一旦形成就沒有辦法再回去了。所以要盡早注意起來啊!

 

        有人說:"牙縫太醜了我幹脆不要去洗牙。”

        哦到時4、50歲牙齒鬆動掉光了不要哭喲~

        洗牙一定要去正規的大醫院或者是專門的牙科診所,要注意考察他們的執照資質和衛生環境!洗牙對於設備的衛生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路邊的小診所不要隨便去啊~

        誤區5:漱口水是萬能的

        這又是在作死啊!以為僅僅早上漱兩口漱口水就萬事大吉啦?漱口水基本成分包括水、酒精、清潔劑、調味劑以及色素。漱口水大致的功效有:清新口氣、預防和控製齲病、減少牙菌斑、減慢牙結石形成的速度、預防和減輕牙齦炎。

 

        當然這也隻是起到一點輔助作用罷了,因為牙菌斑等等汙垢想要清除,就得通過物理摩擦的方式,主要還是得由刷牙完成,所以好好刷牙才是人間正道!最健康的日常口腔護理就是認真刷牙,再用漱口水含漱一會兒,最後使用牙線清潔邊邊角角。

 

        當然副作用小編還是要提醒一下的,有些品牌的漱口水酒精濃度很高,甚至達到了20%以上,【萬一不小心被查出來酒駕了也是無辜...】會讓口腔有燒灼感和口幹,含氯己定的漱口水長期使用會使牙齒發黃。小主們在選購時要多加注意啊!

        誤區6:成年人牙齒正畸容易導致牙齒鬆動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謠言了,正畸利用的是牙槽骨活躍的改建能力。成年人的骨骼改建能力和小孩子們當然是不好比了。

        但也要明確的是,即使是成年人,牙槽骨的改建能力也是不會停止的,就好比九十歲的老人也一樣指甲會長長。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成年人矯正所需要的時間較長而已,但是成年人在正畸時的優勢也有不少,比如對於不適感能很勇敢堅強地度過啦,理解能力比較好所以和醫生溝通起來沒什麼障礙啦,一般成年之後打算正畸的都是下定了決心的,所以對於口腔護理也比較重視。

        至於牙齒鬆動,主要元凶是牙周炎,就是因為不好好刷牙導致的!正畸之後牙齒整齊了在口腔清理上更加便利也能清潔地更幹淨,所以如果有小主打算去整牙,就去吧!~

關鍵字:口腔護理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