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乙娜,楊朝暉,張大明,王友元,陳偉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口腔頜麵外科
原發性唾液腺透明細胞癌是一種少見的腫瘤,其早期症狀不明顯,病理學上易誤診為其他腫瘤,如黏液表皮樣癌等。國內外文獻中對其報道不多,現結合我科2013年1月收治的1例原發性軟齶透明細胞癌病例,總結其臨床病理特點及診療方法。
1.病例報告
女,18歲。因“發現右上軟齶區腫物3個月”於2013年1月收入院。患者3個月前發現右上軟齶近翼下頜皺襞處出現腫物(圖1),無自發疼痛、麻木、出血,腫物範圍無自行縮小。專科檢查:右上軟齶見一腫物,大小約1cm×1.5cm(圖1),圓形,質韌,表麵充血,固定,不活動,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黏連,無壓痛。經鼻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右軟齶腫物切除術”。
術中冷凍切片提示不排除低度惡性腫瘤,予以擴大切除+海奧補片修複口腔黏膜缺損+碘仿紗條打包加壓固定。
術後病理切片見瘤細胞成片巢狀,細胞有輕、中度異型性,無導管結構,胞質透明,核圓形,偏中心位,核分裂象少見,間質有明顯玻璃樣變。腫瘤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圖2),考慮為非特異性透明細胞癌。
2.結果
腫物切除後14d,拆除碘仿紗條,傷口愈合良好。患者軟齶部吞咽、語言功能正常,無開口受限。隨訪1年未見複發。
3.討論
3.1發病概況
唾液腺透明細胞癌(hyalinizingclearcellcarcinoma,HCCC)最早由Milchgrub等發現並提出,是一種小唾液腺罕見的腫瘤,命名為玻璃樣透明細胞癌。HCCC目前在美國陸軍病理研究所(ArmedForcesInstituteofPathology,AFIP)1996年唾液腺腫瘤中被分類為透明細胞腺癌。在WHO分類中被歸為非特異性透明細胞癌(non-specificclearcellcarcinoma,CCC,NOS)。
透明細胞癌可發生於腎髒、卵巢、子宮、頭頸部以及肺部,多見於腎髒,頭頸部少見。常見的透明細胞癌包括腺源性、牙源性和轉移性,本病例屬於腺源性透明細胞癌。
非特異性透明細胞癌也稱為透明細胞腺癌或玻璃樣透明細胞癌,由明顯的透明細胞胞質組成的上皮細胞構成。
3.2臨床表現
頭頸部HCCC多發生在軟齶、唇部和頰黏膜小唾液腺。HCCC好發於50~70歲中老年婦女,呈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腫物。腫瘤通常位於黏膜下,可腫脹或形成潰瘍,並可侵及骨質,但一般很少侵犯顱神經。腫瘤大小1~4.5cm不等,平均2~3cm。其他症狀包括異物感、發音困難、吞咽困難、出血和梗阻等。
3.3組織病理學表現
HCCC由透明細胞和嗜酸性細胞構成,在透明胞質中形成網狀、條索樣或小梁狀結構。胞質為淡嗜酸性胞質而不是透明細胞質,或者是兩者的混合。腫瘤細胞中央可見壞死,胞核居中,可見細顆粒狀染色質與核仁。常見玻璃樣變,可見玻璃樣膠原束分隔癌巢。細胞特點為富含糖原,黏蛋白陰性,有絲分裂象可見。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細胞通常表達上皮標誌物,例如上皮膜抗原和細胞角蛋白,但結蛋白、肌動蛋白、PAS和S-100陰性。
3.4免疫組織化學和超微結構表現
多數腫瘤泛角蛋白、34bE12和p63陽性,提示為鱗狀細胞分化。CK40陽性常見,EMA、CK7、CK19和CAM5.2可為局灶性或彌漫性陽性,S-100、SMA、MSA、鈣結合蛋白和GFAP陰性,排除肌上皮分化。透明基質對I型膠原和纖連蛋白陽性,但Ⅳ型膠原、層黏連蛋白陰性。在超微結構上,可見張力微絲、細胞橋粒、糖原,提示為鱗狀細胞分化。
3.5鑒別診斷
HCCC需與其他含透明細胞的腫瘤相鑒別,例如上皮肌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透明細胞大嗜酸粒細胞瘤、腺泡細胞癌等。發生於齶部者,需排除肉芽腫性病變、上皮惡性腫瘤、舌甲狀腺、突出的舌扁桃體和囊腫等。
3.6治療及預後
目前,HCCC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若有淋巴結轉移,應行頸淋巴清掃術;若有局部複發或頸淋巴轉移,應考慮放化療。HCCC複發少見,轉移更少。對其手術切除範圍、是否放化療以及頸淋巴結的處理,尚有爭議。與其他唾液腺腫瘤相比,其預後良好。
來源:中國口腔頜麵外科雜誌2015年3月第1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