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廷英,孫健,謝富強,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口腔科;王蓉,解放軍518醫院口腔中心
Paget病,又名畸形性骨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特點為骨改建和骨結構異常。早期多無症狀,在影像及生化檢查中發現,本文介紹1例頜骨Paget病患者的診斷治療。
1病例報告
患者女性,62歲,2010年6月於外院拔牙,拔牙創長期不愈,有少量膿性分泌物,3個月後拔除鄰牙,2周後行病灶刮治術,未見好轉。2011年9月行"死骨清除術",2012年10月來我院就診,行CT檢查示顱蓋骨、顱底骨及顱麵骨彌漫性骨體積增大,其中可見棉絮狀骨質廣泛溶解和硬化(見圖1);雙側上頜骨牙槽突內可見團片狀高密度影(圖2);邊界清楚,雙側上頜竇底可見高密度影(圖3)。考慮頜骨骨髓炎。
通過瘺口衝洗,注入40%濃台氏液,分泌物減少,入院行死骨清除術。檢查:麵部外形對稱,左側鼻旁區皮膚稍腫脹,皮膚顏色正常。口內:左上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缺失,左上頜前磨牙區牙槽脊處有針孔大小瘺口,伴壓痛,可探及死骨,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周圍黏膜顏色正常。生化檢查:血、尿常規未見異常,堿性磷酸酶:496U/L(正常值:40~150U/L)。
治療:行左上頜骨死骨摘除術﹢左上頜骨病灶刮除術。切開粘骨膜瓣後,可見大量肉芽組織和不規則的死骨(圖4),大量膿性分泌物,清除肉芽、刮除死骨,磨除受累骨質。術後病理切片鏡下示骨髓組織呈現慢性炎症,炎性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圖5);骨小梁形態不完整,異常增大,骨髓腔變窄,骨質內粘合線增多,部分排列紊亂(圖6)。膿性分泌物塗片,可見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杆菌、革蘭陰性球杆菌及白細胞,確診為Paget病。2個月後複診。患者無不適,瘺口愈合。
2討論
SirJamesPaget1876年首次報告本病,並命名為Paget病,歐洲常見,亞洲罕見,5%患者出現臨床症狀,多在影像檢查時發現,男女發病率為2∶1。1980年,國外研究超過55歲以上人群Paget病的發病率是0.5%~4.6%,且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和種族差異。一般好發於顱骨,頜骨少見。本文病例的病變位於顱頜麵,黎萍等對2例Paget病患者的頭顱、脊柱、骨盆、肱骨等部位進行x線檢查,1例全身骨骼均符合Paget病,另1例僅有輕微表現,但2例堿性磷酸酶均升高。引起Paget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多數認為是病毒感染和遺傳因素,由於Paget病發病有地區差異和種族差異,支持了基因在Paget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紀40年代Mondana第一次報道Paget病具有家族遺傳性,Paget病的家族遺傳性是普通人群的7~10倍,已經有畸形或早期診斷的患者,其家屬患病的危險性更高,主要有4種基因包括TNFRSF11A、TNFRSF11B、VCP、SQSTM1,SQSTM1突變是引起Paget病的主要原因,基因突變可破壞正常骨組織的信號,導致破骨細胞活躍,引起骨代謝加速。但SQSTM1突變是如何引起破骨細胞活躍的機製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或還有其它的基因突變。另外包括環境因素、骨組織的機械負荷過重,飲食中鈣含量過多等。
Paget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放射檢查及化驗檢查。CT掃描骨骼時表現為骨小梁粗大稀疏,密度不均勻,排列紊亂,骨的改建和吸收增加這些異常表現。生化標誌物包括血清堿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尿中羥輔氨酸,Paget病患者此兩種標誌物均升高,ALP主要存在於骨、肝髒、胎盤中。骨改建活躍過程中,ALP升高,骨膠原分解,羥輔氨酸從尿中排出,羥輔氨酸很敏感,但目前的設備較難監測,另外有一些生化標誌物,包括羥基賴氨酸,苷類等。
Paget病早期多無症狀,但隨著骨的改建增加,可導致病人骨性疼痛,骨變形,並累及神經係統。早期給藥有助於避免並發症如感染、心血管、皮膚等合並症狀的發生,短期治療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長期治療目的是防止並發症。局部治療主要是清除頜骨病灶,與頜骨囊腫刮除後骨質的改建。全身治療主要通過降鈣素和二碳磷酸鹽化合物減少骨吸收;帕米膦酸二鈉(pamidronatedisodium,PD)是第二代二膦酸鹽製劑,國外報道該藥治療畸形性骨炎有效,能使生化標誌物正常化,可用於大多數Paget病患者。
來源:口腔醫學研究2015年1月第3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