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例】成人慢性牙周炎隱形矯治一例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正畸科 嶽世超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口腔 日期:16-05-11

        本病例患者因慢性牙周炎造成前牙病理性移位,上下前牙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下前牙鬆動明顯,治療風險大;現有散隙加設計片切量,上牙列間隙12.2mm、下牙列間隙12.5mm,難度相當於減數前磨牙分步牙移動的病例。

        該病例治療的關鍵有:①係統完善的牙周治療及維護;②前牙內收過程中覆和轉矩的控製。該病例為作者在導師白玉興教授指導下完成,感謝北京口腔醫院牙周科王瑉峰副主任醫師。

        【基本情況】

        患者為25歲女性,初診日期:2012年8月16日。

        主訴

        嘴突、牙稀有縫求治。

        現病史

        患者替牙期後牙齒排列整齊無間隙,十年前上下中切牙開始出現縫隙,偶有出血。近三年來中切牙牙縫越來越大,且下前牙出現鬆動,影響美觀和咀嚼,不敢刷牙,半年前於外院行全口潔治。

        臨床檢查

圖1.webp.jpg

        ▲圖1 治療前麵像及口內像

圖2.webp.jpg

        ▲圖2 治療前曲麵體層片及頭顱側位片

        口外:頜麵部雙側基本對稱,側貌突;中度開唇露齒;口內:恒牙,雙側磨牙關係基本中性,前牙覆牙合Ⅰ°,覆蓋2mm,上下頜牙列各有散隙6mm,口腔衛生差,下頜前牙牙齦退縮(GR):4mm,31、41鬆動Ⅰ°~Ⅱ°。

        影像學檢查

        X線片示全口牙槽骨中到重度水平吸收;22根周圓形低密度影像;上前牙牙根圓鈍;18高位阻生似有囊液,38近中傾斜。

        CBCT示:上下前牙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唇側較齶側骨質吸收更明顯。頭影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患者為骨性Ⅰ類,高角,上下前牙唇傾,上下唇突。

        ▼表1 頭影測量結果

表1.webp.jpg

        【診斷與矯治設計】

        模型分析

        Bolton比值:前牙比為77.6%,全牙比為91.1%;擁擠度:上頜為-6.0mm,下頜為-6.0mm;Spee曲線:2mm。

        診斷

        安氏Ⅰ類,毛氏Ⅰ2,骨性Ⅰ類,慢性牙周炎,22根尖周炎。

        矯治目標

        關閉上下散隙;協調前牙冠根比;改善側貌;建立良好前牙覆牙合覆蓋。

        矯治設計

        口腔健康宣教,牙周牙體係統治療後評估牙周情況,穩定後開始正畸治療;

        不拔牙矯治,使用隱適美(Invislign)矯治技術配合片切。

        【矯治過程時間表】

        一期使用隱適美病例查看器(Clincheck)設計30步,微調(Refinment)12步,共22個月。

        2012年11月2日,牙周牙體治療均已完成,牙周醫師建議一個月後開始正畸治療。

        2012年12月14日,iTero全口掃描,上傳數字印模,溝通、設計Clincheck後生產。

        2013年1月23日,粘接附件,按設計完成片切,開始戴入矯治器(Aligner)每天20小時。

        2014年4月18日,戴完全部30步後,掃描,進入Refinement,精細調整。

        2015年02月27日,Refinement全部戴完,患者對療效滿意,去附件,進入保持。

        【牙周係統治療】

圖3.webp.jpg

        ▲圖3 牙周係統治療前牙周檢查表

圖4.webp.jpg

        ▲圖4 牙周係統治療後口內像

        【分期鄰麵片切設計】

圖5.webp.jpg

        ▲圖5 Clincheck鄰麵片切設計

        【治療過程】

        2013年8月23日

圖6.webp.jpg

        ▲圖6 戴完第15副矯治器後麵像及口內像

        2013年12月13日

圖7.webp.jpg

        ▲圖7 戴完第23副矯治器後麵像及口內像

        2014年4月18

圖8.webp.jpg

        ▲圖8 戴完第30副矯治器後麵像及口內像

        【矯治結果】

        治療後麵像及口內像

圖9.webp.jpg

        ▲圖9 戴完Refinment第11副矯治器後麵像及口內像

圖10.webp.jpg

        ▲圖10 治療後曲麵體層片及頭顱側位片

圖11.webp.jpg

        ▲圖11 治療前後頭影重疊

圖12.webp.jpg

        ▲圖12 治療後牙周檢查情況(2015年4月1日)

        【矯治效果分析】

        患者矯治後麵型改善,側貌良好,開唇露齒糾正,唇齒關係良好。

        上下牙列排齊間隙關閉,尖窩關係良好,雙側磨牙、尖牙中性關係,前牙覆牙合覆蓋正常,配合片切,“黑三角”情況減輕。矯治前、後頭影重疊比如圖11所示,矯治前、後頭影測量結果對比如表2所示。

圖13.webp.jpg

        ▲圖13 治療前後Clincheck重疊

        ▼表2 矯治前、後患者頭影測量結果

表2.webp.jpg

        【臨床要點總結】

        牙周炎進展過程中的牙槽骨吸收,造成了前牙的病理性移位,形成創傷進一步加劇牙周組織喪失。可摘戴的矯治器(aligner)對牙齒作用為間斷輕力、菌斑控製更方便有效;合理的正畸設計去除前牙創傷、協調前牙冠根比,這均有利於牙槽骨的積極改建。悄然蝶變,患者牙突、嘴突情況解決,對治療過程、療效均十分滿意。

        支抗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隱形矯治與固定矯治力學原理上的異同。不同於固定矯治力係統中各種形式的拉力,隱形矯治更多依賴包裹牙列的矯治材料的推力。一言蔽之,隱形矯治有利於矢狀向支抗的保護,值得重視的是垂直向的支抗控製,在本病例中即對覆牙合的控製。

        覆牙合的控製:固定矯治中,我們在堅硬的不鏽鋼方絲構建的軌道上滑動移動牙齒,關閉間隙;同樣的工作,隱形矯治依靠的是兼具彈性和剛度的aligner;顯而易見,隱形矯治更需要類似搖椅弓的設計來控製覆。前牙需大幅度內收時,必須設計前牙的壓入,這樣才能防止類似“過山車效應”的出現。本病例中我們通過後牙段的附件設計完成了這一目標,同時協調了上下前牙的冠根比。

        轉矩的控製:本病例未設計上切牙唇側附件,添加了powerridge來預防前牙轉矩喪失,但治療後上前牙轉矩仍顯不足,一方麵與牙周炎患者唇舌側牙槽骨不規則吸收有關,更多與隱形矯治作用原理有關。在最新發布的Clincheck Pro(G6)中,正畸醫師能夠更好主導矯治設計,可以期待對於前牙內收病例會獲得更好的轉矩控製。

關鍵字:矯治器,支抗,固定矯治,開唇露齒,慢性牙周炎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