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醫師臨床實踐中須體現三個理念

作者:趙銥民 張正雅 來源:口腔資源導讀 日期:12-12-11

  趙銥民教授長期從事口腔修複領域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工作,以及口腔醫療管理和口腔醫學教育工作,是我國在國際修複學界、口腔醫療管理界和口腔醫學教育界的知名專家。趙銥民教授提出的“口腔醫師在臨床醫療中必須體現的三大理念”在口腔醫師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三大理念”的提出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實踐的深入,使人們對醫療行為的本身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醫學模式由簡單的生物機械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醫學模式,進而又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種轉變反映了人們對醫療規律認識的深化。醫學模式的改變必然帶來醫療思想的變革,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正是現代醫學模式下的醫療思想,這一思想應該成為我們所有醫療活動的指導方針,貫穿於全部醫療活動之中。

  以病人為中心,就是要視患者為一個整體的人,而不是一種或幾種疾病的載體,以醫務工作者的責任、道德、醫術、愛心,關注患者的生理、心理障礙,給患者最人性化的救治與服務。這一思想同樣也是口腔醫療的基本思想。如何在口腔醫療中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思想呢?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提高醫療質量,改進服務態度之外,我們認為,“無痛治療,無交叉感染,無礙害”的三大理念,應是口腔醫師在口腔醫療活動中“以病人為中心”思想的具體體現,應成為口腔醫師在臨床醫療中必須體現的基本理念。

  口腔醫師在臨床醫療中如何實踐無痛治療理念

  牙齒疼痛通常是許多患者赴醫院就診的主要原因,而同時它又是阻礙許多患者赴醫院就診的重要原因。許多患者對口腔治療中磨牙、開髓、拔牙等帶來的疼痛終身難忘,談及色變,聞而生畏,甚至寧可忍受牙痛之苦也不願就醫。多年來,我們的口腔醫生,在以疾病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見病不見人,治療中極少考慮患者的感受和承受能力,要求病人“忍耐,堅持,再忍耐”,甚至告訴患者“看牙沒有不疼的”。在治療病牙的同時,又對患者造成新的痛苦和傷害。以病人為中心,就是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愛病人,在可能的條件下,為病人創造最舒適愉悅又最具人性化的治療環境和條件。治療無痛是所有患者的基本精神要求,承諾無痛治療理念首先就是一種消除患者恐懼的心理治療,使患者無心理壓力,從而達到順利治病的目的。無痛治療無疑應是口腔治療中應達到的最基本條件。無痛治療是一種理念,它以現代麻醉技術為依托而得以實現。現代麻醉技術(包括藥物、針刺、電麻……等等)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完全有條件實現患者治療中的無痛化,口腔治療中通常采用的“碧蘭麻”類麻藥,采用超細針頭做牙周膜注射,0.2ml,即可達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可以將患者在開髓、磨牙、拔牙、牙周手術等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減到最小。在國外,醫生通常要在擬打麻藥的粘膜上塗表麵麻醉劑,以便使患者在注射麻藥時,也不感到疼痛。在全麻下實施阻生齒拔除術,也是為了徹底消除患者在治療中的痛覺和不安,無痛治療已成為現代口腔醫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標誌。

  無痛治療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治療觀念,充分體現對病人的尊重與關愛,為患者創造了舒適愉悅的治療環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醫療思想,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患者的熱烈歡迎,使患者可以根本免除治療的劇痛,同時為治療創造一個安靜穩定的條件,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保證了醫療質量,使口腔治療成為一種放鬆、舒適的過程,而不再是一惡夢般的恐懼記憶。

  口腔醫師在臨床醫療中如何實踐無交叉感染理念

  醫學科學的發展使得許多傳統的傳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但對艾滋病、乙型肝炎、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認識仍然有限,尚不能完全控製其傳播。醫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種疾病交彙的地方,如無強有力的措施控製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則可形成醫源性傳染,使醫院成為傳染病的播散場所,醫療活動成為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尤其是口腔疾病,“病從口入”的觀念使口腔醫生要承擔更加重大的防疾病感染的責任,因為絕大多數的口腔疾病治療是通過在患者口腔中進行手術操作完成的,診治中,醫生及使用的器械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患者的唾液及血液,如果患者患有經血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或乙肝、丙肝等,就極有可能通過被汙染的醫生的手及器械等媒介傳播給另一位病人,這種通過口腔治療而引起的傳播是經體液、血液傳播疾病的重要傳播途徑。八十年代初,在美國曾發生過多起艾滋病人投訴牙科診所傳播艾滋病,控告牙科醫生未采用嚴格地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導致口腔疾病患者因牙科治療而感染艾滋病的事件,此事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震驚了世界的口腔醫學界。消滅牙科醫院(診所)內的交叉感染,斷絕經口腔治療的傳播途徑成了歐美各國口腔醫師的共識。由此,將防交叉感染提到口腔醫療中的基本要求的高度,成為口腔治療的基本規範。然而,中國的口腔病患者和醫務工作者今天還麵臨著這一嚴峻的現實。如何防止曆史的悲劇重演,基本方法是實現口腔診療中的無交叉感染。

  如何推行無交叉感染理念,就是要在口腔診治的所有環節中實現“個人專用”,我院將其歸納為“八個一”,即:一病人一套手機,一套治療盤,一套小器械,一套隔離罩(如頭枕罩、燈手柄罩、椅位調整鍵罩等),一人一副(或多副)手套,一杯消毒漱口液等。在歐美還有不少牙科診所為患者專門設立個人或家庭專用手機及器械,或使用“一次性”手機,或對所有的治療器械均通過一人一消毒的方式來實現“個人專用”。在我國,規範的口腔醫院和牙科診所中,較多的是通過使用一次性器材來實現“個人專用”。此外,對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使用防護口罩、護目鏡和全身隔離衣,在治療中采用雙人四手操作法,治療後對使用的機器設備實行徹底的消毒液噴灑消毒等,也都是“個人專用”的強化措施。應該說,“個人專用”是口腔治療中非常有效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通過“個人專用”,防止因多位患者互相或共用醫療器械和口腔醫師在非專用狀態下接觸不同患者所造成的醫源性傳播。

  與“個人專用”的具體措施相比,在每位口腔醫師頭腦中牢固地樹立起防交叉感染的思想則更為重要,也更為困難,因為即使在實現了“個人專用”的條件下,如果醫師沒有一切為病人利益著想的思想,沒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沒有強烈的防交叉感染的意識,也不可能做到無交叉感染,手上的手套可能隻能起到保護醫師自己的作用,手中的器械也有可能被多次使用,成為傳播媒介。因此,實現口腔診療中的無交叉感染理念的關鍵應是教育廣大口腔醫師,牢固地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思想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職業道德及責任心,在此前提下,“個人專用”的係列措施才能得到落實,口腔診療中的交叉感染才有可能被真正有效地防止。

  口腔醫師在臨床醫療中如何實踐無礙害理念

  現代口腔醫療的另一基本理念是無礙害。所謂無礙害理念,即強調口腔治療的無創性和時效性。無遠期礙害有兩層含意:一是在治療中盡可能保留患者的牙齒、骨、粘膜等口腔組織,不因治療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軟、硬組織損傷,造成對患者口頜係統、生理功能及心理的影響,如因錯誤的診斷或不正確的治療計劃造成的誤拔患者可以保留的牙齒,或因操作失誤造成患者的牙髓失活等等;二是不因治療給患者帶來口頜係統的遠期損害,在許多口腔治療中,無論是補牙、鑲牙、拔牙,還是正畸,短期效果常常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真正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遠期效果,則易為患者和口腔醫師所忽視。在有些情況下,短期療效與遠期療效並非一致,有時甚至是相反的結果,一副設計不合理的義齒,在短期內可有效地修複缺損的牙列,改善美觀,然而,從長遠來看,它可能是隻“慢性拔牙器”,造成餘留牙的鬆動脫落,在不知不覺中,損害患者的健康,損害患者的長遠利益。還可因正畸設計不當或義齒咬合設計不當造成的顳下頜關節紊亂,因應用不當材料及不良修複體使患者致炎、致敏、甚至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這將是一種嚴重的瀆職行為,也是變相的害人。這似乎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但在實際上,要真正對每一個患者都做到這一點是極不容易的。首先,它要求我們的口腔醫師要有高尚的醫德,良好的素質,要有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對患者高度負責任的精神,能夠時刻替患者著想,一切從患者的長遠利益出發,而不是為自己圖方便,掙“效益”,謀名利;其次,它要求我們的口腔醫師有很好的業務素養,精湛的診療技術。在治療中做到以下三點:

  ①設計精心:即精心、整體地考慮病人的病情和治療方案,盡力保留患者的軟、硬組織,考慮各治療環節間的聯係與歸轉,重視治療方案的整體和遠期效果,防止頭痛醫頭、首尾不顧以及急功近利、隻要短期效果、忽視遠期療效的情況發生,使整個治療計劃達到最有利於患者健康的最佳狀態。

  ②操作精細:即在整個治療中,嚴格按照操作規範的要求進行操作,動作輕柔、準確、精細,不損傷患者的口腔組織,不為患者增加繼發損害。

  ③製做精良:即精心設計和製做人造冠、橋等各種修複體,使之設計合理,製做精細,堅固輕巧,舒適美觀。

  要做到以上幾點,口腔醫生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基礎,豐富的臨床經驗,規範紮實的技術功底,才能使我們從診、療兩個方麵把好關,真正做到無近、遠期礙害,保護患者的根本利益。在三大理念中,要實現無礙害理念,是最困難的一項,它的基礎是教育,良好的醫德教育,紮實的基礎教育,規範的技術教育,嚴謹的作風教育,四個方麵缺一不可。作者認為,以我國現行的口腔醫學教育水平,要實現無礙害這一理念,我們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解決此問題的根本途徑,仍然是抓教育,抓本科教育,抓繼續教育,通過全麵提高口腔醫師的道德水平和醫療技術水平方可實現。 

關鍵字:口腔醫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