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診斷 老年人血壓持續升高或>3次非同日坐位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或袖帶式電子血壓計自測,收縮壓≥135 mmHg,舒張壓<85 mmHg,則診斷為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處理 ①收縮壓≥150 mmHg,舒張壓60~90 mmHg,可選用1種或聯合藥物治療;而舒張壓<60 mmHg時,降壓治療應以不加重舒張壓進一步降低為前提。②若收縮壓<150 mmHg,舒張壓<60 mmHg時,宜觀察,可不用藥物治療。③若收縮壓150~179 mmHg,可謹慎用單藥、小劑量降壓藥治療。④若收縮壓≥180 mmHg,則用小劑量降壓藥治療,單藥或聯合用藥。降壓藥可選擇小劑量利尿劑、CCB、ACEI或ARB等,用藥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2、老年人清晨高血壓
診斷 老年人清晨高血壓指老年患者清晨醒後1 h內的家庭自測血壓或起床後2 h的動態血壓記錄≥135/85 mmHg,或早晨6:00~10:00的診室血壓≥140/90 mmHg。
處理 患者一旦確定有異常的血壓晨峰或清晨高血壓的現象,有效的治療方法有以下2種:①使用作用較強而且持續時間較長且作用平穩的降壓藥物:每天清晨給藥1次,不僅能控製整個24 h血壓的平均水平,而且能有效阻遏服藥後18~24 h(最後6 h)血壓上升的幅度,這是目前較佳的治療途徑;②睡前給藥:適用於反杓型和非杓型的清晨高血壓患者,既保證清晨降壓藥物的最大血藥濃度又不影響夜間睡眠血壓。缺點是可能會削弱24 h控製血壓的能力。此給藥方法應注意觀察夜間血壓,超杓型的清晨高血壓患者應避免使用。
3、老年高血壓多病共存
診斷 所有老年高血壓患者均需要仔細詢問病史、體檢及做必需的輔助檢查,評估心血管的危險因素和發生事件的風險,並確診其有無並存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髒疾病(心肌梗死史、心絞痛、冠狀動脈血運重建史、慢性心力衰竭)及腎髒疾病(糖尿病腎病、腎功能受損)等。
處理 首先應針對並存的多種疾病進行綜合防治;其次,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特殊情況並確定個體化的降壓治療方案;再次,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有無腦循環低灌注、心肌缺血相關症狀、藥物不良反應,以相應調整治療方案。
4、老年人難治性高血壓
診斷 老年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同時足量應用了3種不同機製降壓藥物(包括利尿劑)後,血壓仍在目標水平之上,或至少需要4種藥物才能使血壓達標,可診斷為老年人難治性高血壓。難治性高血壓的發病率5%~30%。高齡患者比中、青年患者發病率高,有更高的心腦血管事件風險,是降壓治療中的棘手問題。
處理 建議去專業機構接受治療。
5、老年人高血壓合並體位性血壓變異
診斷 從臥位轉為立位後3 min內出現收縮壓下降≥20 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10 mmHg,可伴有或不伴有低灌注症狀,包括:在體位改變如由臥位、蹲位或久坐位突然立起時出現頭暈、黑矇、乏力、惡心、視物模糊、蒼白、冷汗等,持續時間多在5~10 min,也有的長達20 min,嚴重者可發生暈厥、癲癇樣發作、跌傷骨折、短暫性腦缺血及心絞痛發作。
處理 老年體位性血壓變異患者首先應當采取非藥物治療,教育患者及家人了解並正確掌握非藥物治療的方法,包括逐漸變換體位,避免過度用力、咳嗽等增加胸膜腔內壓的動作,避免久臥,做腿交叉、彎腰及緊繃肌肉等物理對抗動作,停用或減量降壓藥物,穿彈力襪和用腹帶,對臥位患者抬高床頭10°~20°,白天盡量坐斜靠椅等。
6、老年人高血壓合並餐後低血壓
診斷 符合3條標準之一者診斷為餐後低血壓:①餐後2 h內收縮壓比餐前下降>20 mmHg;②餐前收縮壓≥100 mmHg,而餐後<90 mmHg;③餐後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出現餐後心、腦缺血症狀(心絞痛、乏力、暈厥、意識障礙)者。
處理 首先是基礎疾病的治療,並盡快糾正可能的誘因。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但是非藥物治療比藥物治療更重要和簡便可行。無症狀者可用非藥物治療,有症狀者常需加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①餐前飲水350~480 mL;②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③少量多餐;④餐後取坐、臥位;⑤進食時避免飲酒,血液透析患者避免血透時進食;⑥避免餐前服用降壓藥,宜在兩餐之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