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房顫患者,還是心衰患者,心室率控製都是基本治療策略之一。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朱俊和楊豔敏教授、萬槐斌參與的中國房顫注冊研究發現心室率對合並或不合並心衰的慢性房顫患者影響並不一致。在無心衰患者,心室率與不良預後呈現正相關。對於合並心衰患者,<112次/min的心室率並不增加不良預後的風險。(Int. J. Cardiol. 2015,182:70-1.)
中國房顫注冊研究收集了因任何原因就診於急診科的房顫患者的基線臨床資料,並進行1年隨訪,全國共有20個中心參與。研究者選取了該數據庫中的永久性房顫患者共894例,平均年齡69.6±12.8歲,合並心衰532例。心衰患者1年嚴重不良事件(MAE)的發生率與無心衰患者相似(25.8%),全因死亡有增加趨勢(21.1%)。無心衰患者的心室率與不良預後呈正相關;在心衰患者,當心室率<112次/分時,心率與MAE和全因死亡缺乏相關性,僅在心室率超過112次/分時MAE和全因死亡增加。
基線資料分析發現,慢性房顫合並心衰患者常有較多的合並疾病,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等,多屬於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對於這類患者,抗凝和改善心功能均很重要。遺憾的是,這兩方麵都亟待改善。一方麵,抗凝治療率較低。本項研究中的慢性房顫合並心衰患者華法林的應用率為21.1%,遠低於歐美國家。另一方麵,規範的抗心衰藥物治療不足。慢性房顫合並心衰患者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CEI/ARB)不到36%。在控製心室率的藥物治療方麵,慢性房顫合並心衰患者應用β阻滯劑顯著低於無心衰患者;相反,這類患者地高辛的應用較無心衰患者增加3倍。即具有明確改善心衰患者預後價值的ACEI/ARB和β阻滯劑應用偏低,而對改善預後有爭議的地高辛在這類患者應用較高。由此可見,我國慢性房顫合並心衰患者的循證藥物治療仍需要加強。
研究者認為,對於急診或門診就診的慢性房顫患者,如果心功能正常,應積極控製心室率;如果合並較高的NYHA分級、較低的左室射血分數和升高的B型尿鈉肽 BNP水平等,尤其是當心室率<112次/min時,優化抗凝和抗心衰藥物治療,積極尋找導致心室率增快的病因比控製心室率可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