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死亡有十大危險因素:疾病依然“從口入”

作者:文韜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日期:15-10-15

        要問人是怎麼死的?一般的回答是得癌症死的,或得心髒病死的,還有可能是被車撞死的。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心髒病或癌症的呢?這個就談到了危險因素的概念。

        危險因素指增加某種疾病的可能性的因素,當消除該因素時,疾病的發生危險也隨之下降。

        最近全球疾病負擔、傷害及危險因素研究的結果公布,揭示了與中國居民的死亡最相關的十大危險因素。

        這10個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吸煙、吃鹽過多、蔬菜和水果少、大氣汙染、室內空氣汙染、肥胖/超重、血糖升高、飲酒和全穀物類食品少。

        其中與飲食相關的危險因素就占了四項:吃鹽過多、蔬菜和水果少、飲酒和全穀物類食品少。而高血壓、血糖升高和肥胖/超重也與飲食有明顯關係。“病從口入”一點兒也不過分。管住嘴是健康最重要的措施。

        剩下的三項:吸煙、大氣汙染和室內空氣汙染則屬於環境汙染。

        在上一次的調查中,上榜的危險因素還有體力活動減少和高脂血症。這次落榜,並非不重要,而是其他的因素的比重增加了。

        相比而言,中國導致死亡的危險因素還相對好一些,如果看非洲,嬰兒和孕產婦營養不良、不安全性行為、不安全飲用水和環境衛生及不用肥皂洗手,則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從全球的角度看,87.9%心血管病的負擔可以用危險因素來解釋。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把以上的危險因素能夠控製好,近90%的人不會得心血管病。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發達國家心血管病逐年下降,換句話說,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全世界範圍內,有6個危險因素的危害最大,他們是:不健康飲食,導致1130萬人死亡;高血壓,導致1040萬例死亡;兒童和孕產婦營養不良,導致170萬人例死亡;吸煙導致610萬例死亡;空氣汙染,導致550萬例死亡;肥胖和超重導致440萬死亡。

        用危險因素來解釋死亡的好處是,我們可以較早采取措施來預防疾病,而不是得病了再後悔沒有采取措施。

        缺點也有,在沒有得病的時候,自己沒有不舒服,認為自己吸煙和不健康飲食沒有什麼關係,但得病了也就悔之晚矣了。

        說白了,這就叫“鼠目寸光”。

        來源:GBD 2013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September 11, 2015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128-2

關鍵字:死亡有十大危險因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