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療最重要,華法林是主力軍【專題:教你如何玩轉華法林】
房顫中心董建增教授告訴記者,“房顫(心房顫動)可能導致多種不良後果,最嚴重的是房顫引發的卒中。有效的抗凝治療是預防和降低房顫相關卒中及其血栓栓塞事件發病率的關鍵。抗凝治療讓血液不容易凝固,減少心髒裏麵血栓的形成,也就減少了血栓脫落,從而減少腦卒中的發生。”
關於抗凝治療也有一個誤區,即大眾普遍認為的阿司匹林可預防卒中。阿司匹林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卒中,對於房顫卒中高危患者是無效的,並且阿司匹林胃腸道出血和顱內出血風險並不低,房顫卒中低危患者應用阿司匹林風險大於獲益。(更多:美新版房顫指南:阿司匹林地位下降)
預防血栓並發症是房顫治療最重要的內容。華法林作為使用長達半個世紀的抗凝劑,在房顫栓塞預防方麵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1992~2007年美國醫保數據分析顯示,15年間隨著華法林應用率的上升,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率由48/1000人年下降至17/1000人年,而出血性卒中發生率基本維持於2/1000人年,顯示了華法林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我國華法林的臨床應用嚴重不足,既往資料顯示華法林的使用率僅為2%,即使在大醫院的住院患者中使用率也隻有10%;而在美國,房顫患者華法林的使用率為60%~70%,歐洲近期的數據表明,抗凝藥物使用率達到80%以上;安貞房顫中心的抗凝率已達到50%左右。
在臨床實踐中,很多臨床醫生在抗凝治療中往往低估抗凝獲益而高估出血風險,抗凝治療認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療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療依從性較差。這些因素導致的低抗凝治療率使我國房顫患者暴露於巨大卒中風險之中,直接導致我國成為房顫相關卒中的重災區。
新型口服抗凝藥有望取代華法林
華法林的代謝受基因、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含有維生素K食物的影響;另外華法林的起效慢,治療窗口窄,必需常規進行監測並調整劑量保證INR在目標範圍內,抗凝不足時卒中風險增加,抗凝過度則出血風險增加。由於醫生及患者對出血風險的擔心,頻繁監測INR也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臨床上華法林應用嚴重不足,INR達標率更加有限。臨床研究顯示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患者,僅60-65%的時間內INR控製在2-3之間。
新型抗凝藥物(NOAC)的問世有可能革命性地改變目前房顫抗栓治療的現狀。新型口服抗凝藥固定劑量使用,無須監測抗凝活性,與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同傳統抗凝藥華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可固定劑量使用,無須監測抗凝活性,與藥物、食物相互作用少,為房顫患者血栓栓塞並發症的預防提供了新的選擇。
目前包括直接凝血酶抑製劑(達比加群)、Xa因子抑製劑(利伐沙班、阿呱沙班和依度沙班)等新型抗凝藥在房顫卒中預防領域已陸續投入臨床使用。臨床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藥有效性與華法林相當或優於華法林,出血並發症(尤其是顱內出血)明顯低於華法林。因此,新型口服抗凝藥有望取代華法林成為房顫抗凝的優選藥物。(更多:新版ESC房顫指南提升新型口服抗凝藥之地位)
點此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