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SPRINT研究(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ntervention Trial,收縮期血壓幹預試驗)提前終止。該試驗始於2009年,原計劃2018年結束,旨在論證強化降低收縮壓至120 mm Hg以下能否更為顯著地降低複合心血管終點事件發生率。該研究初步結果提示,與收縮壓<140 mm Hg的控製目標相比,將收縮壓控製到<120 mm Hg可以使心血管事件減少30%,使全因死亡率降低25%。那麼問題來了:
1.自然情況下,若部分人群的收縮壓在120 mm Hg以下,是理想的血壓水平,但通過藥物將收縮壓人為降至120 mm Hg以下則不同。在SPRINT研究公布之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更低的血壓讓患者受益更多,SPRINT並不能結束多年的爭論,相信也不會引起指南的根本性改變。
在SPRINT的具體過程和結果幾個月之後才能公布的情況下,一些大眾媒體紛紛宣傳SPRINT結論並疾呼:“這個顯著差異背後的意義就是不能漠視的生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高血壓治療指標改變刻不容緩!”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言行。有的媒體還宣稱:“對於無數高血壓患者來說,現在治療標準和目標必須非常明確,140毫米汞柱不再是高血壓控製目標,為了減少中風和死亡,必須將收縮壓控製在120毫米汞柱之內!”這如果不是無知的話,就是別有用心。
2.SPRINT已發布的消息隻是一個公報,沒有任何技術細節。作者隻公布了相對風險下降而沒有報道絕對風險改變。假若對照組100例患者死亡8例,強化降壓組死亡2例,相對風險降低25%;假若對照組1000例患者死亡4例,強化降壓組死亡1例,相對風險也是降低25%,但臨床意義卻有很大不同。作為沒有參與試驗的行業內人員甚至普通公民,我們需要靜靜等待試驗報告。
3. SPRINT似乎在暗示將老年患者血壓降到健康青壯年水平也會有附加收益。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ISH)是由於老年人主動脈彈性減退,舒張期主動脈回縮力減小;小動脈收縮以幫助在收縮期阻抗血流,因此收縮壓升高脈壓差增加,這種收縮壓的適當增高有一定的生理代償意義。當收縮壓處於140~150 mm Hg而舒張壓<60 mm Hg時,降壓弊大於利。還需指出,老年人群白大衣高血壓的總發生率約13%,而由於動脈嚴重鈣化所致的假性高血壓增多。若這部分人群不幸成為積極降壓的對象,後患無窮。
4. SPRINT排除了糖尿病、有卒中病史和終末期腎病的患者,因為針對以上患者群的研究已經開展。也就是說,SPRINT基本排除了具有高心血管風險的患者群,得到了陽性結果。以糖尿病患者為基礎進行的ACCORD研究發現,與標準降壓組(收縮壓<140 mm Hg)相比,強化降壓組(收縮壓<120 mm Hg)患者主要複合終點發生率並無顯著降低(雖然卒中事件明顯減少)。因此,SPRINT研究的獲益人群,僅局限於入選人群,不能夠廣為推之。
5. 將高血壓患者收縮壓控製在130~140 mm Hg以下並不容易,而120 mm Hg以下則更為困難,且勢必產生更多醫療花費。強化降壓組平均使用三種降壓藥,而標準降壓組隻用兩種降壓藥。SPRINT研究結果對製藥公司來說是好消息。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並且這類高風險患者通常還須使用其他慢性病藥物,所以藥物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安全隱患。雖然作者宣稱三藥組合耐受性很好,但具體的安全性數據還未公布。
點此查看專題,有更多專家評論:http://www.cmt.com.cn/show/index/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