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時間8月30日下午基礎與轉化醫學熱線專場,德國J. Riegger教授報告的PRESTIGE研究顯示,白細胞招募是支架內血栓的標誌,免疫細胞調節的血栓形成過程可能成為預防支架內血栓的新靶點。
PRESTIGE主要研究者Steffen Massberg教授說,支架內血栓是PCI威脅生命的並發症,在術後30天發生率最高,但置入藥物洗脫支架(DES)的患者晚期支架內血栓發生率較高。因此指南推薦置入DES的患者術後延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時間。
PRESTIGE研究旨在探討誘發支架內血栓的機製。研究者之一、摘要報告者Riegger教授表示,誘發支架內血栓形成的機製尚未完全揭示,免疫細胞以及相關細胞外成分的潛在作用尚不清楚。本次ESC大會報告的PRESTIGE亞組研究納入2010-2014年歐洲9個中心發生支架內血栓並接受血栓抽吸的患者。在253份血栓樣本中,79份(31.2%)為早期支架內血栓、174份(68.2%)為晚期血栓;79份(31.2%)來自金屬裸支架、166份(65.6%)為DES、8份(3.2%)不清楚支架類型。
結果顯示,白細胞浸潤是早期血栓和晚期血栓的標誌,中性粒細胞是最突出的成分,早期血栓和晚期血栓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接近。Massberg教授說,“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內血栓樣本中白細胞的數量顯著高於對照組(自發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樣本)”。此外,研究者在23%的樣本中觀察到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T);各種類型的支架血栓中都存在嗜酸性粒細胞,sirolimus洗脫支架和everolimus洗脫支架晚期血栓中嗜酸性粒細胞數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