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控心肌灌注顯像相位分析評價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縮同步性

作者:cath 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08-31

        王建鋒、王躍濤和張曉麗等應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CT門控心肌灌注顯像(GMPI)相位分析技術評價陳舊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同步性,並探討影響收縮不同步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表明,GMPI相位分析可客觀反映左心室收縮同步性;OMI患者左心室收縮同步性減低,左心室收縮不同步與LVEF相關;心肌灌注缺損範圍是OMI患者發生左心室收縮不同步的獨立危險因素。相關文章在線發表於2015年7月《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研究者們選擇了2010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確診的OMI患者76例作為OMI組,同時選擇健康者74例作為對照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靜息GMPI檢查,應用Cedars–Sinai QGS軟件相位分析技術獲得左心室收縮同步性參數[相位直方圖帶寬(BW)和相位標準差(SD)]以及心功能參數,應用QPS軟件獲得心肌灌注缺損範圍。分別比較OMI組與對照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5%與LVEF>35% OMI患者之間的BW和SD值。以對照組BW值的±2s為異常臨界閾值,大於該閾值定義為左心室收縮不同步,分析其獨立危險因素。

        結果顯示,(1)OMI組的BW[(91.3±58.6)°比(37.2±11.7)°,P<0.001]和SD值[(27.3±20.8)°比(11.8±5.4)°,P<0.001]均高於對照組,LVEF低於對照組(P<0.001)。LVEF≤35%的OMI患者BW[(136.0± 52.9)°比(51.0± 24.0)°,P<0.001]和SD值[(38.7 ± 21.3)°比(17.1±14.0)°,P<0.001]均高於LVEF>35%的OMI患者。(2)在OMI患者中,左心室收縮不同步(BW>60.6°)的比例為57.9%(44/76)。與左心室收縮同步性正常OMI患者比較,不同步患者的LVEF較低(P<0.001),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收縮末期容積、室壁運動異常總積分、室壁增厚異常總積分和心肌灌注缺損範圍均較高(P均<0.001)。(3)LVEF ≤ 35%的OMI患者合並左心室收縮不同步的比例高於LVEF > 35%的患者[91.7%(33/36)比27.5%(11/40),P<0.001]。(4)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顯示,LVEF與BW呈負相關(r=–0.807,P<0.001)。(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心肌灌注缺損範圍是導致OMI患者發生左心室收縮不同步的獨立危險因素(OR=1.076,95% CI: 1.015~1.141,P=0.015)。

        門控心肌灌注顯像相位分析評價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縮同步性

關鍵字:門控心肌灌注顯像,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縮同步性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