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陳明龍、楊兵和曹克將等通過對典型逆鍾向心房撲動(房撲)左右心房的電解剖標測,闡明了其體表撲動波的產生機製。結果表明,典型逆鍾向房撲體表撲動波與其特殊的大折返激動組成部分一一對應,是其特征性激動模式的心電反映。左心房激動參與了撲動波中下降部分的形成。相關文章在線發表於2015年7月《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研究者們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於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患者中入選15例典型逆鍾向房撲患者,平均年齡(60±14)歲,男性14例,女性1例。對15例患者進行心髒超聲檢查、電生理檢查及三維標測係統指導下的雙心房激動標測,觀察體表撲動波的形成與左右心房心內膜激動模式的關係。
結果顯示,15例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數為(60.8±6.6)%,平均左心房內徑為(39.0±3.4)mm,平均撲動周期為(220±24)ms,均完成房撲節律下右心房、左心房的電解剖重建。在下壁導聯,可將體表撲動波分為3個部分:緩慢下降區,快速下降區及終末正向成分,分別對應心腔內右心房峽部、間隔由下而上和左心房激動及右心房遊離壁由上而下的激動。左心房激動始於快速下降區,終於終末正向成分。
原文標題:典型逆鍾向心房撲動特征性撲動波的電解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