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海外進修:如何攻克難關?

作者:許茂怡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8-05

必須攻克的難關:溝通表達

        無論醫生海外進修或醫學生海外求學,溝通表達都是必須攻克的難關。

        藍莉女士談到,海外進修項目中的嚴格篩選和詳盡準備有助於醫生應對語言挑戰。篩選方麵,被成功選送的醫生需要通過書麵測試、電話英文測試、美方專家電話麵試等各階段篩選,並提交中方醫院院長和科室推薦信、醫生個人臨床小結推薦報告等。準備方麵,進修醫生需要提前接受1~2個月口語訓練,但一般赴美1個月內就可完全克服臨床交流障礙。

        藍莉女士強調,語言是交流工具,最終目的是能夠與美國當地醫生進行臨床探索與交流,因此專業交流才是溝通的實質,也是短期進修項目的關鍵。“真正的中外交流,是‘請進來、送出去’,使雙方能夠進行平等的臨床經驗溝通與學術交流。”

        蒲岷教授在其多年教學經曆中觀察到,盡管年輕一代CMG英文基礎好,但在日常工作學習中需要口頭溝通表達時,英文能力依然捉襟見肘。蒲教授提到他最近帶教的一批來自中國最頂尖醫學院的8年製醫學生,他們普遍反映在觀摩主治醫師查房中很吃力,“很難完全聽懂,難以表達個人觀點”。相對來說,美國本土醫學生由於文化背景和醫學院篩選等方麵因素,溝通表達能力非常強。

        蒲岷教授建議,醫學生在出國求學之前應克服語言障礙、提高表達能力。這是充分發揮個人能力、獨立見解和創造性的必要前提。

        在選擇導師時也應綜合考慮語言水平、自身能力以及遠期目標。一般來說,如果自身能力較強、英文水平高,建議選擇美國導師,這樣可以借助其資源,對長遠發展更為有利。如果英文不占優勢,建議選擇中國導師,這樣可以排除語言障礙,利於深入溝通課題等。

        海外進修,我的體會

        王營忠教授:

        我於2013年接受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安排赴美短期進修,旨在提升臨床能力,同時擴大醫院海外影響力。現進修結束已1年多,除了所謂的“鍍金”,我認為更重要的收獲是開拓視野、轉變理念、體會西方文化等。

        我有幾個方麵感觸。首先是患者隱私保護。美國醫生都在獨立診室中接診患者;接診患者時首先自我介紹;征得患者同意後我才能在一旁觀摩;問診時間充足,醫患充分溝通。以上都值得國內同道學習。

        專業技術方麵國內大型醫院和國外水平已無太大差別。加上中國醫生在國外觀摩學習限製較多,例如語言、接觸患者權限、行醫資格等,因此以學習專業技術為目的的出國進修意義不大,在國內反倒可以更容易地學習這些新技術。隻有一些較為尖端的技術,如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等,國外較有優勢。

        我體會到的中美醫療最大差別在於醫師培訓體係。美國醫師培訓周期長、考核製度嚴格,然而一旦成功完成培訓即可獨立行醫。我國醫生醫學院畢業後須跟隨高年資醫師進行師徒傳承式學習若幹年才能相對獨立行醫。近年來我國開始效仿西方國家住院醫師培訓製度,但製度建設、培養內容、考核各方麵均不夠健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在對比中我思考著中國醫療可能的改變,回國之後我積極致力於醫療護理規範工作,同時在院內解讀了美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相關內容。有趣的是,2014年初在我院剛解讀了美國住院醫師培訓製度後,年底此製度在中國就“鋪天蓋地”執行起來了。然而,這隻是起步,前方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在進修之前我也擔心自己無法勝任。但壓力轉化為動力,我盡量詳盡地準備,包括語言學習、了解美國醫療模式與體製、熟悉美國人文地理等。我認為充分的準備、提前製定學習計劃等工作對最大化海外進修的收獲非常重要。

        張義和教授:

        我曾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中心心髒外科進行3個月短期進修。

        該中心心髒外科在全美排名前10,開展手術種類與國內無異,但管理模式與國內差別較大。中心分科較為細致、係統,每個科室由1位主任、2位主治醫師和數名專科醫師(fellow)組成。這意味著fellow可以接受主任和主治醫師近乎手把手的指導。每周一早上6點,科室所有人員出席晨會,一起梳理每位患者資料,將接下來一周工作安排妥當。之後除了急診患者,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對每位患者,典型診治流程如下:患者在私人醫生門診完成所有術前診治;按預約時間來中心完成手術;轉入心髒外科重症監護病房(ICU)2~4天左右,接受護士和其他專科醫生(如呼吸治療師)的合作護理;轉入恢複病房;情況穩定後轉回私人醫生處。這大大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省了醫療資源。

        除了觀察體會該中心的管理流程,外科手術觀摩學習也是主要進修內容。這部分對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醫生來說挑戰不大,即便存在語言障礙,隻要敢於表達,能將問題基本描述清楚,帶教醫生都會耐心仔細地解答。我也與其他進修醫生一同參與中心內規模不一的病例交流會、專題討論會,這方麵對語言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我與其他進修大夫旁聽當地醫生討論比較多,深入參與較少,這也是比較無奈的地方。我建議後輩在赴海外進修之前重點進行語言和溝通能力的準備,這是決定進修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對該中心“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印象深刻。由於這樣的理念深入醫療領域甚至整個社會,醫生可以大膽嚐試對患者有利的治療策略,與患者家屬溝通起來阻礙也較少。“以患者為中心”還體現在盡力滿足患者需求方麵,例如家屬支持和陪護。與患者健康無關的事務,例如醫療費等,都由專員管理和交涉,醫生無需考慮。

關鍵字:醫生海外進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