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進修:究竟學什麼,怎麼學?

作者:許茂怡整理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5-08-05

        對國內大部分醫生來說,在職業生涯中書寫一筆海外進修經曆早已不再是難事。那麼應該如何規劃與準備,以最大化海外進修的收獲呢?本報邀請6位中美心髒科專家和相關領域人士暢談這一話題,看看“過來人”的經驗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鑒。

        醫生海外進修

        中國醫療發展之必然

        從事中美醫生進修和交流工作已超過15年的藍莉女士指出,21世紀生命科學以驚人速度向前發展,醫學專業已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10大行業之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近年來發生巨大變化:新政策方針相繼出台;國內外醫院合縱連橫;新醫療技術、理論方法層出不窮。

        為適應變化,醫院發展必須依賴高素質、高質量專業技術人才,才能綜合提升醫院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最終造福患者。因此,高層次臨床和管理人才的重點培養是中國醫院未來發展重要之策。醫生個人也隻有抓住機遇不斷突破自我,才能擁有更廣闊職業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醫生海外進修成為醫療發展之必然。成功的海外進修還將拓展海內外醫院交流與合作。

        進修途徑各取所需

        高磊醫生總結,目前中國醫生海外進修一般有3種方式,可各取所需。

        參加國際會議對高水平醫生來說,一周左右的國際會議是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醫生可在濃縮的會議日程中親身感受國際頂尖醫學概念與技術,接觸最前沿醫學發展,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同道,甚至領域內巨擘麵對麵交流。但這種進修方式可能被很多國內醫生忽略了。

        在國外實驗室進行基礎研究以“訪問學者”身份短期就職於國外研究機構是較為常見的海外進修方式,占70%~80%。

        這種方式的“流行”存在客觀因素。一方麵,中國醫生在國外一般沒有直接接觸患者的權利,做基礎研究則限製較少。另一方麵,在國外實驗室的科研經曆對國內醫生職業發展非常有利。中國醫生晉升體製對科研產出有硬性要求,在國外進行1年左右基礎研究的醫生一般可以成功發表1~2篇學術論文,這是授之以“魚”;在國外實驗室學到的科研方法、技術、英文論文寫作與發表技巧,對回國之後開展科研工作也非常有利,這是授之以“漁”。

        在國外醫院觀摩學習通過這種方式,進修醫生可進入國外醫院科室,參與其所有會議、學術交流,觀摩手術全過程等等。這有助於醫生掌握一門實實在在的臨床技術。在國外醫院的耳濡目染也有利於先進醫學思維的培養。

        藍莉女士補充,無論選擇哪種途徑都要把握最佳時機。訪問學者項目最好在40歲之前完成。3~6月短期進修最佳時機為35~40歲、副高級別階段,因為該階段醫生從業經驗成熟,需要更多機會、更優質環境實現自我突破。

        進修內容有的放矢

        診療規範化高磊醫生指出,中國醫院間實力懸殊,診療規範化程度不一,因此國內醫生發展可謂“多大的廟,多大的佛”。而美國醫生無論在培訓還是臨床診療方麵都已“標準化”,因此很少參與以縮短專業差距為目的的進修,其繼續教育一般針對前沿技術,以取得使用新技術的資格為目的。

        但高端技術絕非中國醫生海外進修重點。首先,新技術學無止境。其次,國內三甲醫院與美國醫院在醫療技術和硬件設施方麵差距並不大,並且目前國內設有不少前沿技術臨床試驗點,中國醫生無需遠赴海外就可學習。

        國內最需要的是“接地氣”的診療規範化執行。目前國內不少醫院已開始提倡針對不同疾病的規範化“臨床路徑”。高磊醫生認為這是非常正麵的進步,希望可以逐漸落實。

        醫療思維醫療思維涉及方方麵麵內容,其培養需要潛移默化。高磊醫生以“平等”思維為例,指出國內的三級醫師查房製度對醫生嚴格的等級劃分扼殺了很多青年醫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很多剛結束培訓的醫生也許在知識的更新上趕超高資曆醫生”。

        蒲岷教授表示同意以上觀點。雖然三級醫師查房製度可以保證每位患者的治療都有高資曆的醫生把關,但美國主治醫生(attending physician)製度賦予年輕醫生更多自主權,有助於激發其責任心、積極性、主動性、以及獨立思考能力。

        蒲岷教授還特別強調美國醫療思維中“創造性”思維。以科研為例,提出問題、設計課題、開展科研、提出見解都是比較高層次的能力,需要一定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上的積累。

        這也許和中美整體科研環境有關係。美國學者一般手握一兩個項目,基於小規模資料和數據,通過透徹思考,嚐試理論建設,比較“敢想、敢做、敢思維”。中國研究者則傾向於收集大規模數據,加以統計分析,建立循證依據,但在理論建設方麵則較弱。

        探索更多可能高磊醫生還指出,海外進修醫生應充分利用好時間,最大化科研、臨床和人脈三方麵收獲。

        以訪問學者項目為例,在基礎研究之外,進修醫生應盡量多參加學術會議,尋找臨床觀摩學習的機會、與當地醫生學者建立合作關係。這為日後的交流合作、甚至下一代醫生的聯合培養,打開了無限可能。

 

關鍵字:醫生海外進修,學什麼,怎麼學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