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英慧、郝詠剛和李海濤等探討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與心功能的關係及其對預後評估的意義。結果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RDW與心功能密切相關,為預後的評估提供了新的方法。相關論文近期發表於《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2015年09期 1505-1508頁)。
研究選取了1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訪2年。(1)按照入院時的心功能水平將患者分為3組(NYHAⅡ、Ⅲ、Ⅳ級),分別進行RDW、NT-proBNP、LVEF、LVDd的比較;(2)根據入院時患者的RDW水平分為2組(正常組、增高組),分別進行NT-proBNP、LVEF、LVDd、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2年死亡率的比較;(3)根據隨訪結束時患者的轉歸分為存活組和死亡組,分別比較RDW、NT-proBNP、LVEF、LVDd、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率。
結果顯示,(1)不同心功能分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RDW、NT-proBNP、LVDd、LVEF 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不同RDW水平患者NT-proBNP、LVDd、LVEF、發生惡性心律失常事件、2年死亡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死亡組與存活組在 RDW、NT-proBNP、LVEF 方麵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原文標題:紅細胞分布寬度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意義